(二)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在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上实现新突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必须坚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围绕建设昆明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昆明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启动实施金融倍增工程和金融产业创新工程。完善金融招商引资联动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桥头堡建设,保障在建续建项目信贷资金需求,进一步盘活信贷规模,保持信贷融资总量合理增长。加强新型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加快发展股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和保险资金投资,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积极开放投资领域,拓宽民间投资途径,优化民间投资环境,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加强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和推介,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切实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强化“三农”和民生投入,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中小微型企业。加强对投资主体的引导和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准入和审核标准,加强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做好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防止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和“半拉子”工程,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城乡消费持续增长的政策,进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流通平台和流通网络建设,强化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消费便利化。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配送等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群众放心消费。
(三)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着力在先行先试上实现新突破。桥头堡战略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的总抓手,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我们推进桥头堡建设最可宝贵的政策财富。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开放新局面。一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充分利用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机遇,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试点。调整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法治、责任、阳光和效能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滇,加大扶持力度,着力破除障碍,拓宽发展空间,加快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更大程度地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发展、促进就业上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桥头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省部(署)合作机制,深化与国内其它省(区、市)战略合作,落实相关合作协议,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深入推进全国沿边开放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钱、通讯、通油、通气、通关,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和自主品牌、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积极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积极争取将南亚国家商品展更名为中国—南亚博览会,不断提升外贸规模和水平。以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以有效防范境外投资风险为基础,以互利互惠、赢得当地百姓支持为保障,推动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扩大能源、原材料、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四是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坚持规模、结构和质量并重,坚持与引进紧缺人才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与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相促进,加快完善外来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更加重视增强招商项目和服务环境的吸引力,切实加大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四)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要基石,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上实现新突破。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县域,重点和难点在县域,潜力和希望也在县域。必须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定位、新理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差别竞争、超常突破、跨越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富民强县。二是大力培育县域产业。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思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开放经济、园区经济,争取每县培育2至3个主导产业。三是推进县域经营主体民营化。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依靠政府为主,转向依靠市场为主,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纵横交错的交通、物流、通讯、信息等网络体系,连点成线、扩线覆面,形成贯通城乡的产业链、经济带。整治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营造依法依规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细致周到的服务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是推进政策创新。围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着力推进政府创新,按照“能放都放、责权统一”的原则,加快扩权强县步伐,最大限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投入要适度向发展县域经济、培植财源企业倾斜。整合现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补助等形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充分发挥考核奖励对不同县域发展的导向作用,鼓励各县市区争先进位、赶超发展。六是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干部考核体系,把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纳入省、市、县三级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紧紧抓住统筹城乡这个战略抓手,着力在推进特色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在增强“三农”发展后劲,难点在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出路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必须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低山缓坡建设城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一是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抓紧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促进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二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抓好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滇中城市经济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乡镇村庄农户搬迁上山、退出坝区试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10个特色小镇和30个重要工业园区的供水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公租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构建城乡互补互惠的产业格局。把产业发展作为工农衔接、城乡对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好城镇在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吸纳人口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连片开发规划,推进产业连片开发、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庄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启动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乡村改造工程,推动农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区化。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细化和落实保护坝区耕地、鼓励建设项目“上坡进山”的配套政策措施,发挥好差别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路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六是推动农民进城。以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为突破口,全面放宽中小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教育、住房、农村土地管理等机制,落实好进城农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确保明年实现120万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