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华每日电讯:微博围观改变2011

2011年12月30日 18: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没有微博围观,2011年的传媒图景定然会大不相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广场,数以亿计的微博网友,用碎片化的语言记录个人生活、参与公共事件、见证社会变迁。

  微博围观,这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方式与传播方式,能让公众最大程度地读懂一个真实的中国。这里有突发事件现场的微博直播,也有闻所未闻的历史新解;有让国人真心拥戴的道德楷模,也有被无情推下神坛的虚假明星;有催人奋进的美行善德,也有令人不齿的龌龊行径;有智识之辈的传经布道,也有乌合之众的喧哗叫嚣……成就与问题同在,希望与挑战并存,这就是微博里的真实中国。

  走过2011年,微博这个用“@”和“转发”交织的虚拟社会日渐成熟,已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生态和行为逻辑。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微博所带来的改变并非仅限于传播技术层面,而是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博已经改变并仍将改变公众的生活方式。作为网络社交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微博重塑了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微博控”们堵车发微博,吃饭发微博,旅行发微博,甚至上厕所也不忘发微博;微博成为网友喜悦时晾晒心情的欢乐谷,愤怒时平复情绪的灭火器,伤心时宣泄悲伤的话匣子,快乐时呼朋引伴的传声筒……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的人生已经因微博而有所不同。

  微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网络文化行动的策源地。新的传播媒介必然会衍生出新的文化景观,在微时代的话语狂欢之中,独具特色的语体奇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想象。只有在微博时代,颠覆传统汉语逻辑的“凡客体”“咆哮体”“淘宝体”“撑腰体”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也只有在微博时代,“网络造句”才真正显现出一种离经叛道和不讲逻辑的美感。尽管微博中的文化现象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微博这个文化广场总有常看常新的风景。

  微博赋予每个围观者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从来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像微博这样让普罗大众都深度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演进过程当中。远到日本地震、卡扎菲倒台,近如温州动车事故、北京地铁电梯逆行,尽管不是每个网友都在新闻现场,但分分秒秒都在不断刷新的微博,为大家随时提供最新的资讯;同样,因为微博舆论场的“零距离围观”,药家鑫、郭美美、徐武、李天一、薛锦波等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仿佛就在每个网友的视线范围之内,这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独特感观体验。

  微博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新平台。大量公职人员和政府机构进驻微博,堪称2011年中国政界的一股新浪潮。面对蔡奇、伍皓等众多“非典型性网友”,民众与官员之间有了平等对话的可能;因为“北京微博发布厅”“上海发布”等政务微博群,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能够直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网络问政”崭露头角,一句“当心我微博曝光”或可让妄为者有所忌惮,让手握公权力之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微博见证公民意识的成长。从2010年底的上海大火,到2011年春天的南京梧桐“绿丝带行动”,再到今年夏天的温州动车事故,越来越多的微博围观者开始懂得用理性途径表达诉求,懂得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追问真相;而从“随手拍照解救流浪儿童”,到踊跃支持“免费午餐计划”,再到一次次的微博募捐,网络时代的爱心与责任,也已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因为微博,我们认识了捍卫公民权益的广州新青年“举牌哥”和“拇指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网友对“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的持续关注,倒逼相关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堪称“微力量”的正面效应。

  当然,微博并不完美,这里偶尔也有不负责任的非理性表达,口不择言的话语暴力;它有时也会成为网络炒作者的道具,或是谣言制造者的扩音器。所幸的是,微博时代的炒作成本和难度也在大幅提升,一些手段拙劣的炒作者很快就被揭下画皮;而微博意见领袖和诸如“微博辟谣”“谣言粉碎机”等组织共同发力,极大地缩短了网络谣言的生命周期。

  业界一般将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经过2011年的快步发展,微博作为一种“产品”,已经逐渐凸显出自身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然而,中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和转型期的特殊需要,使得公众对今后的微博还有更多、更高的期待。我们不仅希望它是一个连接世界的平台,以及一个能给经营者创造良好收益的产品,还希望它能够在培养公民意识、传播理性声音、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易艳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