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能实现新奇迹吗?
本报记者 张意轩
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长。2011年,中国农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站在2012年的新起点上,人们也有了一些新的期待——中国农业能创造新的奇迹吗?粮食生产能继续增收吗?农民收入能继续增长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能否持续下去,乃至成为一个转折点?
这些,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巨大的挑战。客观而言,在高起点上继续提升,难度更大。如同登山,越到高处,越难攀登。
如今,我国粮食生产基数已经很高,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气候条件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加大,各种支撑要素也已绷得很紧。而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不乐观的外部条件,也给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然,在看到压力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着良好的基础:惠农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不断发展。这些有利条件的累积效果也在发挥中。
而政府的决定,农民的信心,共同的努力,则是我国农业健康成长的巨大动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农民,谈及2012年,“农业”都是一个关键词。
2011年底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出明确的信号——2012年,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则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划——2012年,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已出台,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这一切,都让我们对2012年的农业成长有了新的期待。
亚太局势能平静吗?
本报记者 张 红
2011年,亚太局势因为美国的高调“重返”而“险象丛生”。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必将持续这一态势,将亚太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舞台。这注定了2012年的亚太会位于聚光灯下。
站在2012年年初,目光投向西方——欧元区的金融和政治危机依然无解、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占领”运动暴露西方国家积累多年的社会矛盾……该如何走出困境?大选之年的各国首脑无不殚精竭虑。过去10年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占全球增长的70%,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3%。其中,亚洲拥有约42亿人口,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贸易量的约30%,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于饱受危机困扰的美欧各国而言,哪个不想分一杯羹?
然而,对于习惯了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而言,它既想享受亚太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又无法接受任何国家超越自己。于是,2011年,它在亚太频频出招,搅动亚太风云。比如,由于担心在亚太地区系列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美国在2011年开始以咄咄逼人之势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美国与多个国家的谈判将于2012年陆续进行,其制定新规则、维护世界霸权的迫切愿望显而易见。
2012年,美国这种纠结的心态必将继续。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随着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撤出,2012年将会有140万美军重新部署,届时美军将加强亚太军事存在。事实上,根据美国人所描绘的图景,今后10年,美国外交战略的任务之一便是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剧烈震荡,全球政治格局开始变革,世界秩序开始重组。目前看来,2012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2012年,亚太地区面临朝鲜局势的波谲云诡、南海地区的多重角力以及多个国家之间的博弈。2012年,对于亚太而言,注定会是不平静的一年。
保障房能给力“夹心层”吗?
本报记者 潘笑天
“这儿房子不错,租金比市场价便宜,还能拎包入住。”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上海工作的工程师胡先生来到首批市筹公租房项目新江湾尚景园打前站。2011年12月末,上海公租房正式揭开面纱,不设收入和户籍门槛,符合条件的家庭还可用公积金付租金。这对于像胡先生这样既不符合廉租房、经适房申请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来说是个“利好”。
无独有偶,北京市在去年底举行了全市最大规模的公租房现房房源摇号。
公租房,已成为下一阶段保障房建设的关键词。不少地方正积极布局:安徽今年将建近19万套公租房,占全部项目的半壁江山;武汉等地也明确将大力发展公租房。
除了公租房将成为重头戏外,今年保障房建设首次明确“竣工量”指标也是一大看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表示,继去年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之后,今年将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
从聚焦开工率到看重竣工量,保障房建设越来越务求实效。专家预测,若今年任务如期完成,保障房将占住宅总竣工套数的1/3以上,将有助减少“夹心层”对商品房市场的刚性需求。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竣工指标更贴近保障房实际入市、配售或配租量,更能反映住房问题解决的程度。
然而,保障房建设也面临难题。如资金压力日渐凸显,新建项目配套跟不上、规划不合理等。除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融资渠道等手段正在为保障房保驾护航外,有关部门也表示,将适时调整住房保障方式,逐步转向以货币补贴为主。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表示,解决住房保障需求,应以满足住房居住权而非资产权为导向,一个稳健和包容性强的租赁市场十分关键。“大力发展公租房、完善租赁市场,并与货币化补贴政策相叠加,能为破解‘夹心层’住房难提供有效途径。”他建议,可采用多种手段,盘活存量房屋进入租赁市场,并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租房补贴,这既能减轻大规模新建项目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有助于建立保障房“退出机制”、确保合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