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枪王复杂战场环境下精准射击 引外军关注
这是一支穿越烽火硝烟,披坚执锐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英雄部队——1948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3旅在徐向前指挥下,浴血奋战,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临汾城,创造了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的范例,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从此,“临汾旅”名扬全军。
这是一支向全世界公布番号、对外开放的雄师劲旅——1971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临汾旅”奉命担负迎外任务,成为我军驻京外陆军部队唯一对外开放的单位。从此,“临汾旅”敞开大门,向世界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被誉为“中国陆军的窗口”而蜚声海内外。
在加速推进部队建设转型进程中,今天的“临汾旅”,有着怎样的面貌?
2011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该旅采访,一探究竟。
听说前来参访的某国陆军参谋长一行正在观摩该旅新课目“复杂战场环境下快速精准射击”,记者也饶有兴致地看起来。砰!砰!砰……随着一阵枪响,400米外突然出现的两个目标靶应声而落,375米处的运动充气靶枪响靶裂。“嗬,果然厉害!真不愧是枪王!”观礼台上,该国陆军参谋长带头鼓掌,赞不绝口,朝“枪王”们直竖大拇指。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能让外军同行连连叫绝,这身功夫自然了得。但知情者都清楚,过硬的功夫源于该旅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实际加大军事训练转变的力度。
“让军事斗争准备牵引迎外任务,紧贴实战需要加快军事训练转变,我们才能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过得硬、打得赢。”旅长汪军民介绍说,过去给外军看的大都是刺杀操、军体拳、投手榴弹、跳木马等课目。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更新和使命任务的拓展,旅里紧贴实战需要改革迎外课目,改进完善了以新装备操作为重点的3类军事技能课目,增加了摩步营紧急出动、首长机关网上指挥演练、合成营进攻战斗等5类课目,优化组合了5套演示方案,初步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课目体系。一次,46个国家50位驻华武官观摩了“临汾旅”合成营进攻战斗演习后,纷纷称赞演习非常专业、非常精彩。代表团团长、瑞士武官盖贺奇这样评价:“你们是一支真正能打仗的部队。我想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愿在战场上遇见你们。”
迎外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作为中国陆军对外开放的“窗口”,“临汾旅”官兵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党和国家的形象,关乎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形象。
然而,“临汾旅”的官兵也有过“没有底气”的时候。承担迎外任务之初,面对各种肤色外宾的提问,训练场上的“小老虎”们心里没有底,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在外宾面前表现得支支吾吾,没了训练场上勇武风采。
“面对面交流,是外宾了解中国军人外部形象、内在素养和精神世界最直接的途径。”旅政委廖文生介绍说,近年来,官兵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干部中有不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就是战士中也有不少大学生,人才多了,素质高了,为迎外工作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旅里还积极引导官兵确立 “人人都是外交官”的思想,从介绍部队情况、与外宾交流和回答提问等环节入手,组织官兵学习了解外宾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使官兵善于表达、灵活应变。一次迎外活动中,澳大利亚陆军司令彼得·莱希将军与连队战士交谈时问:“你们是服从共产党的领导还是服从国家的指挥。”班长杨松沉着回答:“我们国家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听党指挥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个看似敏感的话题,就这样被巧妙地回答了。
智慧源于自信,开放才有透明。政委廖文生告诉记者,以前迎外时,遇到外宾问起历史沿革、体制编制,官兵都讳莫如深,生怕把握不了尺度出问题。如今,一键点开,在部队局域网上可以轻易查到部队番号、编制、主官、兵员等信息。不仅如此,在迎外活动中,他们还主动邀请外宾观摩作战推演、熟悉装备情况、参观营区建设等,对外宾提出的问题,更是尽力正面回答。从当初“犹抱琵琶半遮面”搞迎外,到现在营门向世界敞开,需要的是自信,掌握的是主动,展示的是形象,获得的是友谊。
通过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临汾旅”在迎外舞台上,必将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境界、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加精湛的军事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书写当代中国军人更加壮丽的诗篇。(摄影并撰文/张国辉 王 慧 彭 亮 记者 殷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