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教育部长谈中美人文交流:消除认识差异增互信友谊

2012年02月13日 05: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携手同进 继往开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中美人文交流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2月13日至22日对美国、爱尔兰、土耳其三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前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及中美人文交流表示:“在国际交流中,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对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和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美人文交流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在国际交流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袁贵仁说,中美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文交流。40年前,中美两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选择了以人文交流作为突破口,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如今,中美在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人文交流仍然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2009年,在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重视和支持下,两国政府决定以促进人文交流为核心,建立一个新的双边机制,并写入了《中美联合声明》。2010年5月,在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亲自关心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北京正式成立,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分别担任双方主席,中美人文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机制成立两年来,已经成为深化两国相关领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逐步确立了人文交流在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谈起中美人文交流取得的重要进展,袁贵仁表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以来,双方已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特别是2011年4月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华盛顿与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共同主持第二轮高层磋商后,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6大领域形成40余项重要成果。在教育领域,一是认真执行启动的万名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公费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和“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二是按照统筹整合项目资源、扶持中西部地区、激励支持现有优秀项目的原则,积极做好“500名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美研修计划”。三是积极协助美方实施奥巴马总统倡导的“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根据统计,2010—2011学年度,中国大陆在美大学和学院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达到157558人,比上一学年度增长了23.3%,占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21.8%。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2011年美国在华学习的人数接近24000人,比2010年增加约19.4%。美国继续保持中国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的地位。

  在相关领域,中国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也充分挖掘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2011年与美方合作组织开展了许多极具亮点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中美民众,特别是青年精英群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巩固与加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袁贵仁强调,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对于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2012年,是“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关键之年。双方即将在华举行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计划在高水平大学合作、大学生体育文艺交流、博物馆合作、青年科技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袁贵仁说,新春伊始,习近平副主席即将率领代表团,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对中美未来的新期盼,正式访问美利坚合众国。在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的同时,人文交流也将是这次访问的一个新亮点。他深信,这次访问必将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两国关系做出新的贡献。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倡导下,两国人民也必将携手同进、继往开来,使中美人文交流向着内涵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记者 杜尚泽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