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国家形象”成为2011年中国外交关键词
中新网2月13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了文章《中美关系和中国国家形象优化》。文章称,在世界格局变动中,中国因素进一步凸显,“国家形象”成为提炼2011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关键词。
文章称,2011年,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继续保持快速提升态势,继续成为牵动国际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新提升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新互动,为中国沿着和平发展道路更好地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利的条件,也给中国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但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力量纷纷针对国际格局的变动特别是不同程度地针对亚太地缘板块的隆升加快调整战略,使得亚太地区格局的重组加快,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也更加不确定和充满风险。其中相当多的调整和变动,要么是直接针对中国,要么与中国紧密相关,这都将给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给中国在和平发展取向下驾驭周边环境的复杂变动,更好地推进对外战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文章指出,这种态势,从作为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看,使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新兴大国的方向发展;从世界主要大国力量消长的角度看,使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从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牵带作用看,使亚太地区快速隆升的态势更趋突出。概而言之,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中国因素进一步凸显,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继续朝着全方位、多层次、高敏感、深触动的方向发展。
文章称,在上述变动中,“国家形象”成为提炼2011年中国外交的一个关键词。元月份胡锦涛主席访美时,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首播。这部宣传片中一改以往长期以来被国际社会塑造出来的中国形象,即“重商主义”的形象、缺乏个人色彩的所谓“集体主义”形象、过于含蓄意指与暧昧的语言模式,而是用一个个有血有肉、喜怒哀乐的中国人的鲜活故事打动国际受众,一改以往那种善意却未必能赢得掌声的宣传效果。
文章说,中国外交不仅要表明善意,更要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与繁荣。中国要告诉世界的是,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正是发生在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历史进程中。
文章指出,在国际社会中,有关中国国际形象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是不是真的要做“好人”的问题。多年以前,邓小平就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即使发展了强大了,也决不做超级大国,绝不欺负别的国家。现在到处在讲打造中国的软实力,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并不在于多建或少建几所孔子学院,根本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上、制度上、道德上有吸引力的美好国家,不仅对全中国人民有凝聚力,而且对国际社会有吸引力。要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努力推进中国公民的基本政治和社会文化权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化进程。用上述要素来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基本形象,用上述要素来不断优化根植于软实力的中国形象。
文章提出, 就外交政策而言,一个关键的应对措施是,中国外交要增强“和合文化”、“和谐世界”理念在国际舞台的实践操作性。美国的“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尽管理念上漏洞百出,但其政治上易于实践操作,使得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许多追随者。因此,中国的外交理念既要丰富其内涵,又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用以衡量其实施效果,唯有如此才能拉近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距离,才能将中国的权利(right)转化为权力(power)。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国家形象的本质来自于国内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样一个最为坚实的政治基础,简而言之,就是维护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来说,这才是最厚实的战略基础。过去30年里,中国的发展并非靠坚船利炮所得,而是受惠于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今天中国发展了,就更不会愚蠢地重走已被历史一再证明行不通的列强之路。19世纪西方国家奉行的帝国之道和炮舰外交,早已被中国人民摈弃。因此,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仅止于维护自身的安全,并无超出于此的其他目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并没有改变,中国仍将长期处于总体和平的国际战略环境。同时,国际社会将会从中国的发展中,从中国对世界担负的国际责任中,从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中,切实感受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文明贡献以及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