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551期:中美关系期待四十不惑
中新网2月17日电,习近平此次访美,形式上是对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8月访华的回访,但双方都清楚此访意义重大,远超外交意义上的回访。这次访问,恰逢美国大选年,又在中国的领导层发生更迭之前。美国各界高度关注,一是因为习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为去年中美摩擦加剧,此刻“中国话题”正被美国逐渐升温的选战炒得越来越热,不少美国政治人物以对华强硬来拉升人气。这种趋势令人不由对未来中美关系充满忧虑。因此有媒体期待习近平访美,“或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重新定调”。 未来十年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外专家们各有看法,但均认为在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形势下各自应该调整心态,减少猜疑,扩大合作。用基辛格的话来说就是,“中美两国应共同进化。”
本期特别报道《港陆同舟》,关注近期香港和大陆的一些热门话题。“自由行”让香港与内地变得如此亲近,触手可及。可是恍惚一夜间,香港与内地的一些个体因小事引致不愉快。 1月初,香港D&G专卖店门前“禁止拍照事件”,惹得少数港人抗议。随后,一则“内地孩子在香港地铁吃面引发口角”的视频,更加剧不满情绪。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网络时评节目中谈及此事时,辱骂“香港人是狗”。 于是在2月份,香港某报纸刊登出了内地人是“蝗虫”的整版广告,指责内地游客、“双非”孕妇或者来自内地的“新移民”素质低下,还占据香港资源。如果说敌意源于煽动和误解,那么彼此的反省与宽容才是同室共处的长期之道。毕竟铜锣湾依然需要内地的游客,“自由行”在继续,香港和内地同属一个祖国。“爱是熟知,恨也是熟知啊。”作家木心在诗作《陌生的国族》中如此写他流离远去的祖国,这话也恰如香港与内地人之间说不清理还乱的矛盾与纠缠。
本期时政关注南京大学校庆。南京大学发布110周年校庆“序长不序爵”的原则,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却引发热议,凸显了近年来官本位对大学渗透的加剧。
本期文化板块关注惠特妮•休斯顿。她原本是一代人心中的音乐女神。但一次失败的婚姻让她开始依赖毒品。从那之后,曾创造出众多音乐销量奇迹的惠特妮•休斯顿每况愈下。而她再度唤起人们的记忆,不是因为音乐,而是因为死亡。
本期人物关注《励志样本林书豪》。这确实像一个现实版的励志故事。美国华裔后代、从小逐梦、历经歧视与质疑终成体育明星。林书豪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毕竟让华人公众看到了“成功”的另一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