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谈学习雷锋精神: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2012年02月20日 10:3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共产党的干部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模范

  学习雷锋谁当先?党员领导干部。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后,雷锋精神重回舆论关注点,成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抓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学雷锋活动已被要求常态化,每年总结推广一批学雷锋活动的先进经验,延伸至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希冀借此“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学习活动历久弥新,盖因雷锋这一符号集中体现的价值导向,紧密契合了当前社会的道德诉求。此外,近五十年的持续弘扬使得雷锋形象深入人心,传统资源也足堪借用。

  一如既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对比若干年前,尽管对雷锋精神的阐释或有微调,但要求领导干部学习雷锋,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模范,并无两样。

  “共产党的干部都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2011年末新华社精心采写的《道德之问》通讯中,发出这样的声音。这句话也恰可作为新一年学雷锋活动的注脚。

  借重“先贤”资源

  在当代中国,雷锋无疑是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之一。

  自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多位中央领导人有专门题词。半个世纪间,通过大量的报刊、影视、歌曲、画作宣传,雷锋所代表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等形象,伴随了数代中国人成长。

  这样的典型形象并非新中国独有。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教授认为,英雄是任何社会主流价值的标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但“在当代中国,道德层面最具有标杆价值的,非雷锋莫属”。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呼唤什么样的精神”,公方彬回忆,每当历史上发生价值思潮碰撞时,都会有意无意出现对雷锋精神的回顾、讨论和思考。不同时代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主旋律,甚至有不同的话语系统,但根本内容和透射出的精神光芒却是相通,甚至一致的。

  1963年3月13日的《人民日报》在总结要向雷锋学习什么时,提出“只有像雷锋同志这样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具有无产阶级战士的光明磊落的伟大胸怀的人,把自己的利害得失完全抛在一边的人,才能理解到助人之乐”。

  此后,虽然政治形势风云变幻,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即便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过不同声音的讨论,事后来看,很大程度是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困惑所致。反过来,“向雷锋同志学习”更加成为执政者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

  至1990年代,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继续号召学习雷锋。一代又一代“活雷锋”、雷锋传人、学雷锋标兵相继产生,源源不断。在湖南长沙、辽宁抚顺等雷锋的故乡、第二故乡,雷锋精神更被誉为“一杆大旗扛到底”。

  “正因为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优良品质,是社会所需要大力倡导的,”公方彬说,“雷锋‘最管用’,所以当然要拿雷锋‘说事’。”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当前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叶笃初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很多“先烈”、“先贤”,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足以供当代人借助,鼓动全党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可以说,学习雷锋,与更早之前倡导的学习张思德、学习白求恩,都有一脉相承之处,”叶笃初说,“其精神既朴素简单,又符合立党立国之旨。”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宋萌荣教授表示,在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有所失衡的背景下,雷锋精神发挥出其独特优势和持久魅力。虽然雷锋精神诞生于1960年代,但它包容性强,同时兼有人类共同文明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优点。

  “凝聚了全社会的共同价值,为多元化思潮下的主流价值观找到了一个新支点。”宋萌荣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据时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回忆文章,毛泽东在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曾专门向身边人解释: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尤其是担负向公众服务的公务人员,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党员干部,雷锋精神就更值得效仿。”公方彬说。

  在宋萌荣看来,雷锋精神有机结合了共产党先锋队的道德要求和社会共同道德的要求,具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

  “雷锋精神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宋萌荣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现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发生偏差,甚至腐败多发,是因为过多考虑了个人利益,用公权为个人谋私利。“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首先要学习雷锋作为共产党人的信念”。

  公方彬说,需要从雷锋精神中找到启示,努力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信仰信念生长土壤。拥有政治信仰可以赢得胜利,失去政治信仰,则难免导致政治集团走向衰败。

  其次要学雷锋的忠诚。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家庭忠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要求,宋萌荣说。

  也要学雷锋的言行一致。宋萌荣认为,现在在有的党员干部中出现的理想信念口号化、标签化的问题值得警惕,有的党员干部言行不一,台上讲廉洁,台下索贿受贿,口头上讲科学发展,实际做事走样变样。

  “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还要学习雷锋的操守修养。”公方彬说,这不是要求所有人无欲无求,但能否做到少一些感官方面的追求刺激,声色犬马再远离一些,精神世界再高尚一些?

  叶笃初说,雷锋是最普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这也是当年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定位。但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处处追求地位凸显、居高临下,处处讲究官场的阶位等级,已与党的宗旨相违背。“学雷锋,也要鼓励反对这种不好的潮流、撞击这种不好的风气。”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肖光荣认为,领导干部弘扬雷锋精神,是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履行执政职责的需要。修养与威信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弘扬雷锋精神,将行政职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

  肖光荣说,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三个正确对待、始终保持‘三心’”。一要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自觉用雷锋精神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关键要做到淡泊、大气和奉献。二要正确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要有刻苦钻研和勤奋敬业的精神,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当作重要职责和任务,终生追求。三要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领导干部学雷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宋萌荣说,这不仅包括公权力上要做到执政为民、人民利益至上,也包括个人道德上要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

  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在历次学雷锋活动中都被高度重视。学雷锋活动三十周年时,1993年3月5日新华社即发文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学雷锋,见行动,做出好的榜样,就一定会极大地促进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蓬勃扎实地发展,保持不竭的活力。”

  “领导干部当然要在学雷锋活动中走在前面,而且重在以身作则,要‘身教’。”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说,举个例子,如果社会上利益分配不公,领导干部有享受,老百姓个人合理利益却无保障,那么全社会学雷锋又何从谈起?

  宋萌荣表示,重塑党员领导干部的感召力,一要有持续的形式,对领导干部形成压力,比如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等活动。

  二要有组织建设。比如党内道德建设,最有效的就是用人导向,在用人管人上看党内是哪种风气占上风。只有正风正气压倒了歪风邪气,道德建设才能有号召力,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才能有蓬勃动力。

  三要有制度保障。必须在政治制度大框架内不断推进权力制约制衡机制,方能保障领导干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继而对全社会产生引领力和号召力。

  肖光荣表示,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是察其言,更观其行。在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引导着民风,甚至决定着民风。雷锋精神能否蔚然成风,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身体力行,作出榜样。

  他建议,要全面把握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弘扬雷锋精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既要考察政治上的表现,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凡是有这些道德品质问题的人,早晚都会对党内风气、班子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造成危害,应坚决不用。

  此外,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一方面,把雷锋精神教育与查找在党性党风、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深入整改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把雷锋精神教育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雷锋精神教育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长期任务,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继承与发扬雷锋精神的积极实践者。□ 董瑞丰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