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冲击官场“论资排辈” 成长面临新挑战
“关注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特别报道之三
如何看待“焦三牛”们 社会和青年两方面都面临挑战
“23岁的副县级!”焦三牛的任职经历,确实令人惊叹。
一位在中部省份地市机关工作的“60后”干部对记者说,对于习惯了“论资排辈”的官场来说,这无疑是个“冲击”。
而在一些网上论坛,网民们又开始习惯性地怀疑和猜测,“家庭门”、“背景论”再一次浮出水面。
青年干部过硬的自身素质、组织部门搭建的良好平台,使得“焦三牛”们能够“破土而出”。他们能否“茁壮成长”,则需要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
要敢于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的用人观念
在日前光明日报社举办的一场关于年轻干部成长的座谈会上,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李俊伟教授说,长久以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植根于社会之中,从小农经济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环往复开始,所谓“论资排辈”的观念就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
上面提到的那位“60后”干部对记者说,“像我这样,工作几十年,刚刚解决了副县的级别,已经有点‘熬出头’的感觉了。”他坦率地说,“这些年的机会确实多了,各种公开选拔每年都会有。如果我是焦三牛,肯定也会抓住这次机会的。”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说,在对待年轻干部问题上,第一个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要敢于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实际出发,大胆地使用优秀的年轻干部。他说,“中国共产党当年领导的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也只有24岁,不是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吗。所以敢于相信年轻干部,敢于让他们挑重任,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培养”。
戴焰军表示,年轻干部身上的确会有自身的不足,他们毕竟历练少,在许多实际问题的处理上,还缺乏经验。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只能通过实践,不下水的人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希望把游泳学好了再下水,这只能是一个幻想。年轻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恰恰是需要我们给他压担子,让他到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学习。
以善意的态度面对公众的质疑
“焦三牛事件”在网上引起的争议则更大。很多人也是从看到网上的“爆料”开始关注这个23岁小伙子的。
有专家表示,公众特别是网民对于此类事件有一种“狂欢心理”,已经习惯性地去“羡慕、嫉妒、恨”,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有时并不客观,更有甚者则是利用网络散播恶意的消息。
在分析这种情况时,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部主任杨德山表示,近年来,在年轻干部选用工作中,有些地方的确出现了诸如“萝卜招聘”这样的不良现象,打着竞争的幌子,违背了公开公平原则,造成了消极影响。
杨德山说,组织部门要保证信息公开的完整性、及时性。对公众的质疑,要本着友善的态度予以回应,对错误的信息要虚心纠正。他表示,相信清者自清,这样坚持下去,目前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肯定会大为减少,因为群众的眼镜是雪亮的。
他还建议说,要使我们的选人用人机制充满活力,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单一“伯乐相马”的模式,形成竞争格局。当然这种竞争应该以科学、阳光为前提,达到合理、有序、良性竞争的目标,避免虚假、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整个社会和青年本身都面临新挑战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长期关注青少年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在她看来,通过焦三牛事件,反映出在年轻干部成长问题上,对社会和青年两方面都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陆士桢说,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但社会全面发展的机制建设仍任重道远。现实中,一方面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个别地方的选任过程还不透明、不公开,直接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一些因保守观念、嫉妒心理和偏激情绪等造成的社会舆论,更是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制造了障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青年人眼中成长成才的正确路径还不清晰。受社会功利价值的影响,个别年轻人急功近利,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愿意把功夫下在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是迷信所谓的“关系”,幻想“霎时成功”,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年轻人的成长成才。
陆士桢说,一个社会对青年的态度,反应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程度,而对青年成长的社会扶持体系的状况,也反应了社会管理机制建设水平。社会要为青年的发展搭建平台,青年自身也要积极地自我发展,实现青年与社会的共赢,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记者 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