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财政支出彰显民生情怀
今年79岁的李玉斌患有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20多年,行动不便。新年前,他所在的济南市工人新村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师责任制签约服务,他从此有了“家庭医生”。每隔一段时间,社区医生就会上门为他体检,并教授保健方法。“现在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医生就上门。”李玉斌说。
据悉,这是2011年山东省140个县级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后发生的变化之一。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曾表示:“2011年山东确定办26件实事,当年一定要实现。”据介绍,这些“实事”包括扩大就业、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
一年后,26件涉及全省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实事如期兑现,而2011年全省新增财力七成投向民生领域。
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3455亿元,居中国各省市区第三位。但山东同时是中国仅次于河南的第二人口大省,人均财力并不占优势。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介绍,在当年生产总值较上年回落2个多百分点的情况下,山东省2011年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738.9亿元,较上年增长29.6%,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4.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山东省政府向全省9700万城乡居民承诺的实事紧贴民生。据介绍,2011年,山东省开工建设保障房38.9万套,近320万户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全省连续八年实现城乡新增就业“双过百万”。去年,全省还提前实现了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日前,山东省又列出了新一年的民生“大单”,承诺2012年办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五个领域和农业、文化惠民项目方面35件实事。
新年伊始,中国各地传来的类似消息不少。有的地区提出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向民生”,有的明确提出公共财政支出安排“优先用于民生改善”,有的则强调“民生是否改善,不仅要看人均收入,更要看低收入人群所得是否逐年增加”。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在公共财政投入民生方面也不甘落后。地处西部的陕西、四川等地,地方政府也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
据报道,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约占财政支出总额的三分之二。今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消息,同样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近日,人民网策划的一项题为“2012年两会热点”的问卷调查显示,“社会保障”位居榜首。作为民生焦点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益成为公众关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2011年中央政策在解决民生方面的“亮点”包括诸多民生政策由临时性保障措施,向长久的、长效的制度安排转变。
有关专家指出,公共财政大幅向民生倾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级政府发展观发生的变化。
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会短时期得到根本改变;各地财政收支状况差异很大,也不可能指望民生改善齐头并进。但是,各级政府只要有强烈的民生意识,把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挂在心上,就能够在财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多办实事、好事。
最近,中国各地召开的两会都在安排财政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人们注意到,各地两会上频频透出相似的信息:扩大就业、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投入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生活境况相对较差的社会困难群体,尤其得到各级政府更多的关注与呵护。
目前,中国许多地方提出“富民强省”的口号。部分专家认为,“富民”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要求,更是各级政府实际的工作目标。只有“富民”,才能强省、强国,才能让广大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他们同时指出,“富民”必须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记者侯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