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新京报:新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

2012年02月28日 10:1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 社论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雷锋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许多代人的童年、青年、中年甚至晚年故事。在今年的3月5日来临之际,人们又在追寻真正的雷锋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有媒体指出,当年的雷锋其实也有青年人对时尚的追求。今天的《新京报》也对话不同年代的人,来谈谈他们理解的雷锋。

  毫无疑问,雷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位难得的偶像人物。他“活着”的时间之长,精神感召范围之广,名字之熟稔,在新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他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小人物”,一位偶像化的偶像。也必须承认,他的精神感召力量不容轻视,直到今天都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根本上说,雷锋精神的形成,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重新塑造的需求。雷锋只是恭逢其时的一个典型人物。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路径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并行,道德精神常常遭遇否定,民族经历了大悲大喜,大落大起。道德标准和基本人性都遭遇了重大挑战。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建设年代,雷锋精神的价值回归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养分。

  而雷锋精神的本质,今天其实也有很多人谈起过,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扶助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扶助道德可以解释为传统文化、社会规范,也可以解释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于更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综合写照。这一点既有历史性,也的确有时代性。

  还原雷锋的形象,其实还原了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偶像人物,也解答了这些年来社会各界对雷锋产生的一些疑问。真实的还原有的时候消解了偶像的光环,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令偶像更加真实。这使得今天,雷锋所产生的力量,在大多数人的身上不是一种偶像化的延伸,而是如何检视自己扶危助困的一种力量。比如我们都谈到的郭明义、雷锋班、《离开雷锋的日子》,这个时候我们早已经在谈一个没有雷锋的雷锋时代。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矛盾,直接指向了雷锋精神的对立面,比如扶老者遭遇诬陷,小悦悦遇难无人伸手等。这种失德的焦虑,已经和雷锋的偶像性无关,而和基本的人性相关。如果没有一种道德坚守,我们也有可能遭遇更多的“官司”、面对更多的纠结、不敢伸手或者不愿伸手。这个时候与其说我们需要雷锋,不如说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因此,即便人们所读到的雷锋,可能有不同特质,但数十年来彰显的雷锋精神的本质,和今天“雷锋传人”的真情,则是一致的。人们学雷锋,不是因为雷锋的偶像性,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真实的道德回归。在没有日记、没有照片、没有忠实记录高尚行为的角落里,雷锋作为一个偶像或许在远去,但作为一种精神代名词还将长存。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