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工程大学完善机制 将课堂摆在导弹发射架下
初春时节,第二炮兵工程大学20名来自教学科研一线的导弹专家整装出征,他们将奔赴第二炮兵某基地导弹部队,参加模拟训练装备方案和训练教材评审。
在这里采访的短短几天,记者先后4次遇到这样的送别。离校的人群,不是随部队驻训,就是到科研院所参加课题,更多的人赴训练基地参加实弹发射演练……校长王耀鹏介绍说,这些举措,只是他们建立完善部队、院校、训练基地、科研机构联教、联训、联研、联演机制的“冰山一角”。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被誉为战略火箭兵“人才摇篮”:第二炮兵部队现任75%的旅长、96%的参谋长、83%的技术军官,均从这里起步。王耀鹏告诉记者,这些响当当的数据,对他们来说,既是无上荣耀,更是巨大压力。提升毕业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成为学校历届党委推进教学科研改革的第一出发点。
校史馆内,一份导弹人才培养规划和路线图,折射出课堂与战场无缝对接、讲台与岗位全域联动的思想光芒。其中,有3项内容最令人瞩目:人才培养与武器研发同步,素质构建与基层岗位对应,任职能力与作战需求合拍。字里行间,透露出该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员离校即能上岗,毕业就能打仗。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写在纸上的治学理念,如今在该校已变成现实。
导弹发射专业大四学员戴雨佳,几天前刚从某研究院参观见学归来。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与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军代室、训练基地和导弹部队联合建立了数十家实践教学基地,学员们不仅可以参与武器装备论证立项、试验定型、实弹发射全过程,得到多位院士、上百名导弹专家和部队指挥员的言传身教,还能利用那里的国家、省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平台资源开展科研试验。学员们都说:“经过这些实打实的历练,每个人身上都染上了浓浓的‘硝烟味’。”
更大的变化,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2009年9月,该校组建指挥管理型研究生试点班,推进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2011年3月,他们参照部队旅团建制模式,将研究生管理大队改建为研究生学员旅,从旅长、政委到连长、指导员以及发射架指挥长、导弹操作号手,都由师生担任。
走进学员旅,政委宁路桥正带领党委“一班人”研究细化新年度军事训练方案。去年6月,该校“学员发射队”首次与某新型导弹旅混编执行火力突击任务,开创了“部队带院校”的全新训练模式。今年夏天,他们将再次携装带弹跨区机动奔赴高原演兵场,与作战部队同场联训。
聊兴正浓时,一位“不速之客”打断了记者的采访。宁路桥笑着说:“又有单位来下‘订单’了。”今年初,第二炮兵首批指挥管理型研究生从该校毕业,受到基层部队欢迎。这不,距离下届学员毕业还有大半年,已有5个基层部队提前上门预订人才了。(梁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