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报40周年 中美须以政治智慧破互不信任逻辑
中新社北京2月29日电 题:《上海公报》40周年 中美须以高度政治智慧打破互不信任逻辑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40年前的2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它是中美互信的开端。分析人士认为,40年后的今天,中美仍须秉承公报精神,在安全、亚太合作、军事、经贸等领域共同努力,以高度的政治智慧打破互不信任的逻辑,减少互信“赤字”,为彼此发展创造更多战略安全空间。
40年前,除了地缘政治需要,中美几乎没有共同利益,两国领导人搁置了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分歧,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发表了《上海公报》。公报虽列举了双方很多分歧,但总体上仍然反映了双方的重要共识,以公报铺就的起点为基础,今天的中美关系已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然而,中美战略互信的建立与发展却远非一帆风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40年来,中美战略互信经受了台湾海峡危机、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售台武器等诸多事件的挑战与考验,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引起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和忧虑,战略互信总体呈“波浪形向前发展,螺旋形向上升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李侃如近期表示,过去40年来中美关系的最大不足是双方未能将建立足够信任,未能建立长期的信任,两国对于各自未来前景有着特别巨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未来的力量均势。
中国副外长崔天凯在《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活动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每当中美关系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从根本上质疑这一关系的声音,对于这个真正称得上“大而不能倒”的关系,却不时有人企图推翻重来。双方要切实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全面、客观、符合实际地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
分析人士指出,中美在安全、亚太合作、军事等领域对彼此的战略意图判断并不完全清晰,这种不清晰的判断有可能带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如《上海公报》指出,中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曲星就此指出,今天的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加快在亚太地区的力量整合,导致地区防范加强,说明两国在此问题上仍有不同的战略判断。中国只想踏实埋头搞建设,美国却秉持零和安全理念,这种不同认识将损害两国关系。
在如何对待中国崛起这一影响互信的核心问题上,中美确实存在不同声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近期撰文阐述了这一分歧:美方一些人认为,中方将美方看成是一个决心挫败任何挑战者的超级大国,中国是最无悬念的挑战者。在一些中国人看来,无论中国多么想合作,华盛顿的目标是通过武力部署和条约承诺包围一个崛起的中国。基辛格进而指出,美中关系不应该被认为是零和游戏,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的出现不应当被假设为美国的战略失败。崔天凯强调,中方增强国力,加强国防建设,都是为了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成功,需要得到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方面,美国的选择至关重要。
从研发武器到军事部署,从亚太合作到制定贸易规则,两国缺乏互信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何秉承《上海公报》的精神推进互信成为两国关系的难点问题。
曲星认为,双方对增进互信不要抱太高期望,期望过高会带来失望情绪,但也不必过度悲观,尽管分歧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但仍应共同努力,打破互不信任的逻辑与恶性循环。当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科技、人员往来等领域的合作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分歧所占比重就会减少。
他指出,世界在变,中美也在变,双方都在根据国内需求推动相应改革,解决各自国内的问题,适应对方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两国利益的融合,分歧的鸿沟必然不会像今天这么大。但前提是,双方要以高度政治智慧处理售台武器等难点问题,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确保棘手问题不失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