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二号”卫星应用前景广阔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题:蒋兴伟:中国“海洋二号”卫星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 邱学雷 郝哲
“这是近30年来中国海洋卫星发展历史的又一里程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3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海洋二号”卫星交付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这样评价道。
他认为,“海洋二号”卫星在轨运行之后应用前景广阔:可获取全球海面风场、浪场、海洋动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等多种重要海洋动力参数;可直接服务于国家海洋局等用户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调查与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监测与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及海洋科学研究及应用研究;可为空间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海洋环境监测的“千里眼”
“海洋二号”卫星作为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海上风、浪、流、潮汐和海温等海洋水文气象信息,将为中国的海洋观测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
“‘海洋二号’卫星将大幅提升海洋环境预报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表示,“与‘海洋一号’利用红外、可见光等进行光学探测不同,‘海洋二号’主要利用主、被动微波遥感器进行微波探测,海洋一号卫星获得海洋水色信息,而‘海洋二号’卫星获得的是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从技术上来说,“海洋二号”卫星的测高定轨精度优于3厘米,是中国首次在卫星上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洋监测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向系列化及业务化迈出了一大步。且是目前不多的在轨装有微波散射计的遥感卫星,因此,“海洋二号”卫星的交付运行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卫星集多种主、被动微波遥感载荷于一体,每天可观测全球近90%区域的海面风场,观测数据将有效补充国际上同类微波遥感卫星数据的不足。
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驾护航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6%,人口占全国的41%,集中了60%以上的社会财富,海洋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海岸带的承载力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目前为止,中国的40多个近海渔场,由于过度捕捞衰竭现象十分严重。利用海洋卫星提供的环境资料,可以对渔场资源潜力做出科学估算,进行大洋渔场的环境监测,判别大洋渔场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为制定渔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利用海洋卫星合理地选择养殖区,扩大可养面积的利用率和指导海洋养殖的合理布局,提高养殖的产量和防灾能力。
如何通过海洋卫星获得大洋渔场信息,蒋兴伟介绍说,“主要通过‘海洋一号’卫星监测的叶绿素,‘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监测的海洋温度,以及‘海洋二号’卫星监测的海面高度。这三类要素对于海洋渔场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鱼的习性和活动与温度是密切相关的,比如金枪鱼,在水温27~28度是适宜的;除温度外,还需要有充足的饵料,即叶绿素,它决定着海洋初级生产力;同时还要有海面高度所计算出的流场。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共同判断出海洋渔场的环境信息。”
对于两次参加南极科考的蒋兴伟来说,穿越西风带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这个区域常年盛行西风,在这个西风带上,气旋一个接着一个,以往主要依靠卫星云图提供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科考船穿越西风带多数情况下要靠运气了,但现在有了“海洋二号”卫星,可以进行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实时、准确的监测,为科考船提供选择航线的余地大了许多。”
让应急监测更加得心应手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风暴潮、巨浪等海洋灾害十分严重。平常年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数十亿元,严重年份高达上百亿元。在灾害情况正常的2003年,全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仍达到80.5亿元,死亡、失踪人数128人,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人之多。如果利用“海洋二号”卫星,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连续的风和浪的监测,提高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预报和预警能力。
譬如风暴潮,它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常见、严重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主要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酿成重大灾害。中国东南沿海是风暴潮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风暴潮所导致的漫滩、侵淹,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甚至达70公里,使沿海设施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害。
“‘海洋二号’卫星将有利于提高对台风风场和路径监测的准确性,这对于风暴潮的预报十分重要。虽然靠气象卫星云图可以得到有关台风的重要信息,但不能得到台风引起的海面风场和波浪变化的准确信息,而通过‘海洋二号’卫星上的微波散射计和雷达高度计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这对于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会有大幅的提高。” 蒋兴伟说,“风暴潮的冲击力,对于沿岸船只,工业、民用设施等破坏力是十分巨大的。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提供的海面风场和波高遥感监测数据,进而提高对风暴潮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