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什么说深化改革“时机到了”
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固然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也天然地奔放。这是最有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形态。适应改革,拥有较之过去强大许多的改革资本。这就是时机。
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就改革问题表示:“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了。另一方面,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有共识。”“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继续坚定地前进。”
这番表述,道出了过去30多年,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也点明了继续推进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什么是深化改革的时机?时机就是思想的准备和物质的准备。改革既是思维方式的调整,也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两种调整都需要一定的改革支付能力。过去的改革开放历程赋予我们最珍贵的成果,不仅包括社会总财富的极大增长和国力的快速增强,还包括整个社会、民心、民情对于改革的切实认知和适应能力。从历史的角度俯瞰,改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形态。这种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进取的而非保守的,活跃的而非沉寂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初步种下了这一基因特征。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固然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也天然地奔放。这是最有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形态。适应改革,拥有较之过去强大许多的改革资本。这就是时机。
现实在另一个侧面催促着改革的深化。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取得傲人的成就之后,今天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瓶颈:环境资源的难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人口红利的拐点将至,既有的增长模式需要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落实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生产资源体内循环,公共资源征拿抢占难以杜绝,权力违法、法人腐败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仅加厚了经济形态的积弊,增大了经济改革的难度,给社会管理的带来新挑战。要解开这些束缚中国发展的绑绳,就不能不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深化改革的入口也已早就找到。“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的收入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等等,就是深化改革的战略宣言。两会温度最高的议案提案,也都是深化改革的思考结晶。而行政和政治改革,早已是民意所向,大势所趋。深化改革的共识和合力,足以为改革的推进提供动力。
推进改革,我们也要对可能遭遇的坚冰和反弹作好准备。历史表明,改革往往是循环式前进的。无论是局部的还是全局性的深化改革,其挑战都不会比改革开放之初轻松。在很大程度上,改革开放之初是建构,而今天的深化改革则是重构。避开深化改革的险滩急流,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唯有依靠法治的保障。有了法治护航,深化改革才不至于犹豫动摇,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才可能重新积蓄。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