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雷锋”在回答
提到雷锋,总有人认为雷锋离自己很远。
确实,雷锋去世半个世纪,尽管这一张头顶红五星的照片已经广为流传,但雷锋的形象在不少年轻人的心目中还是有些模糊。
有人把雷锋看得高不可攀,把他当作道德上的神像,只会膜拜,而不敢想象自己也可以成为雷锋。也有人认为雷锋的事迹都很琐碎,短暂的一生也算不上轰轰烈烈,而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成就大事业的英雄。总之,他们都不把雷锋当作身边的人,提到学雷锋,也自觉可望而不可及。
雷锋虽然已经远去,雷锋精神其实一直都在。自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以来,我们身边就从不缺少雷锋式的道德模范。仅把视线集中在齐鲁大地,在不同时代涌现出的“雷锋”就已经灿若星汉,焦裕禄、张海迪、王乐义、许振超等早已被我们熟知,除此之外,更多的像“微尘”那样的无名英雄也活跃在社区和基层。“人人皆可为尧舜”似乎不太现实,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却不难。
雷锋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他对国家的忠诚,它对人民的热爱,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他在生活上的勤俭节约。这些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独为雷锋所有,只是在雷锋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我们才把“学雷锋”作为一种有效传承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雷锋”不只是学雷锋一个人,那些因为学雷锋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同样值得学习。
要学习雷锋,就应先打消对雷锋的疑问。真实的雷锋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学雷锋?拿这些问题提问雷锋,雷锋已经不能作答,但身边的“雷锋”一直在用行动回答。
学雷锋有很多种形式,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通过行动实践雷锋精神。学雷锋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树立成“高大全”的形象,而是要从最细微处显现人心向善的力量。别人遇到困难了,我们要伸手去帮他一把;社会出现问题了,我们要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不能袖手旁观。如果我们能把这一闪念的选择坚持下来,使之成为本能,那么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社会问题都能“蚂蚁搬家”,一点点地解决掉。在此过程中,文明的土壤就得到了持续的涵养,我们也不必再为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感到困惑和懊恼。
所以说,雷锋离我们并不远,甚至我们就是“雷锋”,必须以雷锋的方式去面对生活,让国家更富强,让个人更幸福。(沙元森)
专题:寻访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