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会诊带薪休假落实难:要饭碗还是要权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落实带薪休假”。一些代表委员呼吁,带薪休假是惠民政策,不能到有些单位和企业就变成“空头支票”。法规和监管要扎紧篱笆,决不允许“要权益就丢饭碗”的现象发生。
传统假期“不堪重负” 带薪休假“难当大任”
有一种“纠结”困扰假日:人满为患的景点、拥堵不堪的公路,一票难求的铁路。
我国曾在1999年和2008年两次调整假期制度,对释放旅游消费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人们出行半径扩大和消费能力增加,集中放假的矛盾凸显,年复一年难解。
近年来,关于假期制度调整的讨论一直没停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启动新一轮假期制度改革。其中,关于“延长春节假期”“恢复五一长假”“增加法定公休日”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觉得假期太短,一个重要原因是带薪休假落实不好。”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州总工会主席孙春兰说,带薪休假是每个职工的权益,如果一个人每年带薪休假十天半个月,相信就不觉得假期少了。
我国从2008年开始执行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但相关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三成“上班族”可享受到。
“与集中放假相比,带薪休假优势确实更明显。”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由于居民收入总量一定,集中放长假并不能促进全年消费提升,反而因企业不出效益、政府不提供服务,社会成本会更大。
针对带薪休假问题,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8日向记者表示,带薪休假目前的落实情况还不理想,但将是长期改革方向。
看得见却摸不着 三大问题是症结
南京市基层公务员罗丹5年没有休过带薪假,他无奈地说:“带薪休假就像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我看得见却摸不着。”
是什么“抢”走了带薪休假?
——“加班文化”盛行,“白加黑”“5+2”成常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说:“现在一些单位领导鼓励员工加班;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往往是几十年没休过假;连小学生寒暑假都在补课。你好意思休假吗?”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加班文化”盛行,背后有深层原因,诸如就业保障不完善,职工缺乏安全感、房价物价高涨倒逼等。
——是主张“饭碗”还是主张“权利”?当下不少企业都将一句话当作厂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旦“休假权”与“生存权”发生矛盾,权益肯定打水漂。
对此,蔡继明委员说:“对一些企业职工而言,保住‘饭碗’永远是第一位的。部分职工就连加班工资都不能足额按时领取,何谈带薪休假?”
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工没有带薪休假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单位没有主动安排,自己不敢或不好意思争取”,这一原因占到总投票数的近一半。
——休假损失无人管,不落实却没代价。由于员工和单位“地位不对等”,法定的带薪假常常成为一纸空文,鲜见有单位因违反这一制度受罚,这更加重了带薪休假落实难。
北京一位人大代表举例说,北京某知名饮料企业一名高管离职后,因索要带薪年假工资,却遭公司反起诉,虽历经波折终获赔偿,但维权过程艰难。“高管尚且如此,普通员工谁敢叫板?”
扎紧“监管篱笆” 打破“违规零成本”
带薪休假是公众的法定权益,不能允许频频被“选择性忽视”。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休假应该“还权于民”。
用法律来保障公民的休息权益,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比如,德国政府对不休假的个人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以此鼓励人们休假;芬兰政府则要求雇主向休假的人提供额外津贴。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休假。国务院颁布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职工休假权。
“关键问题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强制落实劳动者休假权。”蔡继明委员说。
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必须“三管齐下”。
其一,应将落实带薪休假纳入考核体系。各地工商、税务和小企业管理局等部门应联合执法,对用工单位放假落实情况调查和跟踪,惩罚不落实休假的用工单位,并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体现。
其次,发挥工会对职工休假权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据蔡继明委员介绍,近年来,我国工会用“工资集体协商”的办法,督促一些企业建立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同样,工会系统也可以帮助职工落实带薪休假权。
最后,赋予劳动者集体诉讼的权利。如果企业拒绝安排劳动者带薪休假,劳动者不仅可以单独提起诉讼,也可以提起集体诉讼。后者不仅能降低员工维权成本,还能保护大部分维权者的隐私权。(“新华视点”记者 刘敏、伍晓阳、杨金志)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