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规制公务接待须靠预算的公开完整
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等机构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公务接待问题严重,主要有两大问题:奢侈浪费和互相攀比。北师大专家称,在很多地方,一些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都出现严重问题,有的领导几天没饭局就馋酒。
如何治理公务接待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是因为公开程度一直不够。网友诗曰:说了也白说,茅台还照喝。没有透明制,一年一年多。每遇三公消费屡创新高的消息,公开透明的呼声就会老调重弹。这份新近的调查无非是第N次的阐明:民众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问题依然严重,解决办法也层出不穷。禁止公款购香烟高档酒礼品、禁止超标准使用和豪华装修办公室、禁止使用公款和利用机关影响购置、搜罗奇花异石和高档艺术品装饰办公区域……“各种禁止”越来越多,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反而证明了如今公款消费之奢靡;传说中的公务卡虽推行数年,有些微效果,“有卡不用”却是现实常态;政府采购不缺制度,也不缺手段,却时常曝光“天价采购”的奇闻,更有那事后让人啼笑皆非的回应……无论是堆叠禁令,还是改变支付方式,都难以治理三公消费这样的老大难。纵有千条计,还得老主意。看来,还得回到公开透明的老办法上。
应该说,和以前相比,近几年公开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三公消费支出已经有了一些突破。虽然不够详尽,至少也可以让民众借此一窥三公消费的轮廓。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消费之巨,才有了彻底公开的吁求之急。因此,公开透明不仅是对舆论的回应,更是政务公开的内在要求。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所说,“治理公务接待问题的关键在于财政预算控制”。财政预算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由于现代政府只是公民通过纳税供养的“代理人”,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参与原则”——只有让社会公众直接或者通过代议机构(如人大、政协)参与预算程序,使信息更多地被分享,才能确立预算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财政预算必须覆盖政府收支的全部内容,不允许把一部分政府收支排除在预算之外而成为“小金库”,或者把大量的公共财政活动排除在预算之外,不进行确认、报告和披露。如果在政府预算之外,还存在着“秘密预算”,那么,必然会滋生贪污腐败。换言之,只要使用了没有经过预算的财政资金,不具备透明性和完整性,在程序上都是非法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此高标准、软要求甚至没要求的公务接待游离于财政预算,本身就是违背预算原则的。
说到底,公务接待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正是因为三公消费在计划外的我行我素。没有透明且完整的预算约束,任凭舆论如何“风吹雨打”,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三公消费仍会依然故我,“胜似闲庭信步”。(赵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