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官员充记者,不必无限解构

2012年04月06日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不久前,在山东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上,省长姜大明要求,官员去基层调研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姜大明还告诫官员:“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说自己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

  此言既出,批评的声音一时间甚嚣尘上。有批评官员作风不深入的,有指责官员带头招摇撞骗的,有讥笑冒充本身就是造假,有旁敲侧击“难怪假记者难禁的”,总之,再一次显现出一个官员想出了个点子后,不仅难见创新之誉,反而很难避免舆论非议一边倒的状况。

  此类批评的声音,也许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批评指责一件事还要看动机和效果上的正当性。针对各级官员已严重脱离群众,且群众对官员信任感降至低谷的现实,要改进官场调研“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的走马观花现象,姜大明要求官员微服私访,借鉴记者“走、转、改”的经验,甚至不妨“冒充”记者走基层,在转型时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全媒体公民记者时代,官员本身就不应与记者身份过于区隔。官员也应该有学习记者采访的自觉甚至自由,只要不是存心骗吃骗喝骗财或者涉嫌敲诈,官员客串一两回公民记者,不该有造假、招摇撞骗之讥。

  从效果看,官员调研与记者采访是大不一样的。官员下基层,一般说来,首先就进入了基层官员预设的“埋伏圈”。参观的多是盆景,只能看到好的,汇报总是成绩,不给予盛誉都不好意思。甚至还有人披露,连那些“路人甲”之类的群众,也干脆是请信得过的干部扮演的。即便调研是突然进行的,如今的群众对各级官员也是戒备大于信任的,有怕说错了被“秋后算账”顾左右而言他的,有知道“说了也白说”干脆选择沉默的,有害怕官员角色,投其所好“小孩过年尽说吉利话”的。这样的调研哪能听得到民声,摸得准民情?相反,要是换了记者,情形会如何,想必已用不着笔者在此废话了。

  行文至此,想到了时下常见的对官员话语无限解构的现象,凡是官员说的话,必会成为解构的对象。比如,官员下基层微服私访的说法,假定不是出自省长之口,而是出自学者之口,也许舆论的反响会大不一样,或许还会招来一片赞美!我以为,舆论对官员的话语也要看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增进民众福祉,而不宜脱离转型时期的实际,一味解构并嘲讽之。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情绪和刻板的偏见去看待官员的言行,长此以往,只会让官员噤若寒蝉。(严辉文)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