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射武器靶场远离大陆 试验任务次次成功
“奇鲸龙宫潜。红火凌烟,虎啸腾飞破云山。那怕狂风激恶浪,雷震海天。”30年前,张爱萍将军在我国第一代潜地战略导弹破浪冲天成功发射之际,欣然填词一首。从此,一粒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于某海上靶场官兵的血脉之中。
30年弹指一挥间,近日,当记者来到这个我国惟一的潜射武器试验靶场——海军某试验区时发现:历经几代靶场官兵精心浇灌,这颗先进军事文化的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株傲然怒放的蓝色奇葩……
百首战歌响彻蓝色靶场,擂响催征战鼓
去年“八一”,驻地举办大型双拥广场晚会。当一首作为晚会主题开场曲的嘹亮军歌唱响在广场上空,数万名群众仿佛回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一颗红星闪烁光芒,一身戎装披满阳光,枪林弹雨中,血雨风霜里,我们的军旗卷起激浪……”这首激昂有力的《军旗颂》,词曲作者都是靶场官兵。在激情如潮的晚会上,一个个出自这支部队普通官兵之手的诗歌朗诵、军歌连唱节目,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如今,先进军事文化已成为试验区在驻地的一张靓丽名片,试验区连续6年被当地政府评为“特色文艺活动基地”。
“生活的艰苦寂寞可以忍耐,但精神的荒芜、文化的缺失可能带来理想信念的偏移。30年前,当靶场官兵将我国第一代潜射战略导弹托举万里云天,张爱萍将军即兴所作的激情满怀的诗词,如星火点燃了荒芜原野,靶场官兵自发拿起手中的笔,创作出一首首歌唱祖国、激励斗志的歌词诗作……”政委陈孝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靶场文化的体会。
“你从靶场中走来,你在试验中成长,你从潜艇中飞出,你在波涛中激荡。我们用妙手神臂,给你插上翅膀,我们用慧眼送你,送你越过大海飞向北疆……”这首由靶场官兵创作的《腾飞吧!利剑》,是靶场战歌的代表之作,也是官兵人人会唱、人人爱唱的战斗歌曲。如今,这首歌颂靶场人忠诚使命、献身国防的歌曲,被官兵们推选为部队的“队歌”:当参试队伍宣誓出征奔赴试验一线时,这首歌就是鼓舞官兵勇往直前的战鼓;当试验任务遭遇挫折时,这首歌就是鼓劲的战斗号角;当新型武器破浪冲天成功发射时,这首歌又是激励官兵夺取更大胜利的冲锋号……
靶场所在的孤岛远离大陆,每逢海上风浪大时,运送补给的船只便无法航行,战士们经常十天半个月也吃不上一顿蔬菜……环境的艰苦,不仅没有消耗战士们的精神士气,反而更坚定了为祖国和人民争光的信念。他们承担上百次武器试验测控任务,次次取得成功。
记者采访的几天里,每天清晨耳畔都会传来激昂振奋的歌声:“在祖国辽阔海防线上,有一个神秘的海上靶场,忠诚卫士,科研先锋,日夜砺剑保国防,布神眼,织天网,驭龙飞天惊雷响……”四级军士长董伟告诉记者,尽管站点只有几名战士,可每天放开歌喉把这首《壮志豪情护海疆》唱一唱,“干啥都觉得浑身是劲!”
团歌、营歌、连歌,百余首出自普通官兵之手、反映靶场官兵胸怀使命、砺剑海天的战歌,构成了靶场先进军事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正如《放飞忠诚》里的歌词:“大海中有你明亮的眼睛,靶场里有你滚烫的激情,你用责任与奉献,履行着祖国神圣的使命……”
百处胜景凝聚文化精髓,筑就精神高地
潜艇静静潜行在万顷碧波中,新型武器试验的战斗即将打响。
出征前,官兵们列队集合在“腾飞广场”的国旗下,发出铿锵有力的出征誓言:“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使命,我们勇当先锋……”
“腾飞广场”是靶场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也是一处标志性文化广场。矗立在广场一侧的“忠诚、责任、拼搏、奉献”8个大字,成为一代代官兵血脉传承的靶场誓言,由国旗、大海、潜艇、导弹及和平鸽等图案组成的巨幅浮雕,以鲜明的靶场特色文化内涵反映出官兵的精神追求。每年新兵入伍、老兵离队以及试验任务出征、重大活动集会等,官兵都到这里接受精神的洗礼。
记者漫步靶场营区、基层站连、高山海岛,只要有试验官兵身影的地方,都能嗅到一种文化的气息。
某导弹试验营驻在荒无人迹的山沟里,战士们对大山里的奇峰怪石、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址进行挖掘,建设了幽谷狮吼、山舞龙吟、玉雪丹心等“八景文化”,并捡来石头砖块,自己动手建起了一处“舵”形文化励志景观,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刻在上面,并取名“立正园”。
营长孙凤成告诉记者说:“大海航行靠舵手,‘舵’形寓意着靶场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而新战士入伍听到的第一声口令,就是‘立正’,这是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军人本色……”
在海上靶场,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是站点的官兵。有的海岛站点,只有两三名战士,常年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然而,这里却不是文化的沙漠。试验区政治部主任赵月锋告诉我们:“站点文化是靶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和集中体现,它最能反映靶场人热爱生活的执著追求。”
走进坐落在深山里的导弹技术阵地工房,只见西侧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面积达80平方米的国旗,对面则是一幅巨型壁画,其上长城逶迤、华表耸立,上书11个金色大字:“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是啊,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在这里决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或口号,而是流淌在靶场人血脉里的崇高精神信仰。这些年来,靶场先后涌现出“导弹伉俪”胡文萃、邹青夫妇,“水中玫瑰”卫爱平等一批先进典型,为海上靶场的精神高地不断添砖加瓦……
百部作品闪耀思想光芒,照亮奋斗征途
在某通信测控站走廊里,一排整齐悬挂在墙壁上的手写“报纸”引起了记者的好奇。教导员张吉翔说:“这是战士们自己设计、排版、撰稿的报纸,也是我们的传家宝。每期由谁创作,都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站里永久珍藏。”
记者跟着张吉翔走进学习室,历年留存被精心粘结成卷轴的三大卷手写报纸,铺展在面前,每一卷都足有百米长,内容从使命任务、理论教育、时事政治到历史哲学、名人名言,林林总总。
“具体是哪一年创办的手写报,我也说不上来,快20年了吧。这是一茬茬官兵接力耕耘、传承,离开军营时留下的精神财富……”张吉翔抚摸着卷轴,像是在自言自语。
在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作学习环境中,战士们没有丢掉传统的文化养成。由某勤务站战士在12年前发起的撰写《军旅日记》活动,伴随着几代官兵的成长,至今已积累上千本、40多万篇。记者翻开一本本已经泛黄的《军旅日记》,“居安思危,不忘战备”“立足本职奉献青春”“啥时都要牢记我是一个兵”等一行行朴实的标题,一句句思责明志的话语,使记者仿佛触摸到属于战士们的激情岁月……
用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情,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进的征途。由官兵们创作的《大海作证》《忠诚与智慧》《靶场格言集》《心智钥匙》《忠诚,托起腾飞的巨浪》等一部部励志作品,是一代代靶场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并逐渐形成了以忠诚文化为灵魂与核心的靶场文化体系。
“文化,是支撑靶场官兵忠诚祖国和民族利益的筋骨血脉,是靶场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临别前,试验区司令员张跃奎的话语让记者久久回味。灯火通明的军港码头上,一队女军人列队走向潜艇——自靶场创立之日起,她们就同男军人一样闯龙宫、探深海,面对生死考验,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新武器试验的第一线……(钱晓虎 于贵民 史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