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特级飞行员驾直升机在高原实弹突击演练(图)
人物名片
牟春江,45岁,空降兵某直升机大队大队长,空军特级飞行员,上校军衔。先后执行过远海联合搜救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被空军评为“优秀航空兵师团长标兵”、“廉洁勤政师团领导干部”,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4月8日,鄂北山区某军用机场。
马达轰鸣,铁翼飞旋。须臾,直升机平稳升起,悬停在十几米的空中;接着,以俯冲的身姿渐渐升空,没一会儿,消失在茫茫天际……站在广阔的停机坪上,牟春江凝望着眼前呼啸而起的“猎鹰”。7年来,他亲手打造的这个直升机大队,已成为垂直打击的空中“铁拳”。
这是本报记者第4次采访牟春江,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09年国庆大阅兵、2010年空降兵60周年,记者均与他面对面。他保持着军人一贯的坚毅和自信,以一个标准的军礼相迎,紧握记者的手,回首他空中砺剑的精彩人生。
拒绝40万年薪,受命赴鄂拓荒
2005年12月,38岁的牟春江人生出现“大转场”。
已是驻港某航空兵团参谋长的他,即将轮换到内地,面临多种选择:申请分配到广州,与分居8年的妻儿团聚;按政策回北京,照顾70多岁的老人;“出港之日即可报到”,深圳一家直升机公司以40万元年薪“挖”他。
与此同时,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军委决定在空降兵部队组建直升机大队,牟春江亦是不二之选:作为首批驻港部队飞行员,他第一个飞进香港控制区、在香港市区医院楼顶平台着陆、赴澳门执行军事地理航拍。参加香港海上空难联合搜救演习的远海搜救训练时,他仅用37分钟就发现目标,改写曾有美军等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该演习、连续9年未发现目标的历史。“直升机在空降作战中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我要去开拓这个领域,对得起党和部队的培养!”当牟春江第一次走进鄂北山沟这个组建中的直升机大队时,迎接他的是:留守多年的机场上,老百姓的牛羊恣意啃草;说是团级直升机大队,飞行员就他自己一个;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低矮潮湿的老营房……
挑战面前,牟春江决定:宁肯少活20年,也要让年轻的“猎鹰”尽快飞起来。他先后跑遍了北京、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打起了“人才战”,连驻港团的老领导孙承春也被“挖”了过来。
创新训练法,战斗力“四级跳”
组建之初,装备还未到位,牟春江坐不住。
一次机务人员集体学习研讨会上,他亲自出题:默写某“告警板”相关内容。大家一听傻了眼。这个“告警板”是某型直升机驾驶舱最上端的一个告警信号电路板,飞行过程中的问题故障都会对应显示出来,很复杂,标识也全是外文。大家窃窃私语:“这个太复杂了,能看懂说明书就行。”牟春江返身将“告警板”的内容默写下来。
“倘若等装备到了再重头学习,牺牲的就是战斗力!”在牟春江言传身教下,这支新机部队4年实现战斗力“四级跳”:新机列装不足半年,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第二年实现了机群战术编队飞行目标;第三年参加“空剑—2010A”多兵(机)种联合演习,形成战斗力;第四年参加“前锋—2011”实兵演习,初步形成了立体作战能力。
奥妙何在?牟春江告诉记者,用科学方法练兵训将。
大队组建之初,面临着航材短缺、机务人员严重缺编、两家单位共用一个机场等实际困难,牟春江创新提出的“19小时训练法”等方法,使场次利用率提升3倍,新飞行员成长时间缩短一半。
不惧导弹爆炸,驾机挑战极限
7年来,每次面对风险与挑战并存的任务,牟春江总是开路先锋。
去年8月,大队首次进行武装直升机打导弹训练,前两枚导弹发射正常,打第三枚导弹时,“轰”的一声巨响,导弹爆炸了,在直升机前方约40多米处,黑雾笼罩的直升机在强气流的震荡下也有些摇晃。
火控系统检查、导弹质量排查……最后认定是导弹掉弹,这是一种有概率的故障。打还是不打?打,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不打,半年之内不可能形成精确打击的战斗力。“导弹有一定故障率属于正常。”半小时后,牟春江驾驶直升机再次升空,只见一道火光从他驾驶的直升机中蹿出,导弹直扑目标!接下来,飞行员们打出了“满堂彩”:4发4中,目标被一一摧毁!
2010年9月,大队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地区进行直升机实弹突击演练。非高原型直升机能否在高原地区飞行还是个未知数,牟春江站了起来:“我先飞。”他驾机爬升到3900米高度,沿着曲折山口飞行。“唰……”直升机猛地下沉,高度表显示:飞机在5秒内降了100米。“风切变!不要慌!”牟春江冷静地分析。直升机又慢慢爬升……“大队长,发动机温度100、滑油97.8,飞机已接近极限!”副驾驶邓超焦急地报告。“再坚持一会,若温度继续上升,立即返航!”牟春江果断决定。
15分钟过去了,飞机顺利飞越山口。这次飞行,他们填补了两型直升机在高原地区飞行等10多个技术空白。
增加训练难度,险峰磨出“利剑”
2007年10月,一次飞行训练,一架直升机在陌生地域突遇强风,年轻飞行员因过于紧张而操作不当,险些发生危险。“在未来战争中,直升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还要时时受到火力威胁、电子干扰等,这点紧急情况都处置不了,怎能上战场?”牟春江加大了复杂气象条件飞行训练的力度。
去年8月,牟春江针对现代夜航作战带来一系列新特点,提出了增加夜间临时改航、夜间野外着陆、无灯着陆的训练方案。有人“好心”相劝:“没必要自找麻烦,增加安全风险。”牟春江不为所动:“战斗力的提高才是最大的安全。”
平时铸硬拳头,只为战时的致命一击。去年9月,中原腹地“烽火再起”,空降兵、装甲兵、炮兵、空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等数千名官兵在这里大集结,进行实兵、实降、实投、实装对抗演练。牟春江带领8个机组参加演练,一飞抵“敌”机场前沿,就遭火力攻击。
一声令下,4架武装直升机迅速进入了攻击航线,紧接着以30多度的角度高速俯冲,火箭弹如风雷般直击目标后,飞机随即急速拉起。俯冲跃升间,“敌”防御火力点硝烟一片,顷刻被毁。在他们的掩护下,40名特战队员用10分钟就夺控了“敌”指挥控制中心。
“看着营区旧貌换新颜,空军的直升机事业蒸蒸日上,一切辛苦都值得。”牟春江骄傲地说。(欧亚 贺俊 赵启洪 蒋龙 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