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接触中俄联演指挥部 双方用英语和手势交流
联演联合指挥部是导演部的执行机构,为整个演习行动的指挥中枢。演习中的每一个课目、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指令都由这里发出。25日,记者走进“海上联合—2012”中俄联演联合指挥部,零距离感受了这里的紧张氛围。
步入大厅,大屏幕的电视墙上分别显示着在指定海域进行课目演练的水面舰艇以及演练课目展开的整体情况,屏幕上方滚动显示着用中俄文表示的“海上联合—2012”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字样。
大厅里,中俄双方导调人员正在紧张工作,有的在观察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有的与演练舰艇进行通信沟通……
在大厅中央的指挥席上,联演联合指挥部指挥员、北海舰队司令员田中与联演联合指挥部副指挥员、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军训部部长科罗廖夫,正在对下一个演练课目的展开进行交流。期间,两位指挥员不时地用手指着联演图上不同位置的舰艇标志,向身边的参谋人员布置任务。
在联合指挥部一侧,俄海军上校米哈依正在通过通信系统向参演舰艇下达行动指令。
米哈依是俄方负责向俄参演舰艇下达指令的指挥官。他说,在这次联合演习中,他们与中国同行们对演习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演练课目,包括演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共同磋商、协同指挥,“比如在第3水面舰艇编队中就混编着双方的舰艇”。
“大家相处得很好,工作很顺利。”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海军少校邓尼斯看到记者微笑着说。29岁的邓尼斯负责演习俄方的通信保障。
虽然中俄双方语言不同,但是这些困难根本难不倒他们。中俄双方许多人都学过英语,所以可以用英语交流,有的则用手势来沟通,还有的用画图来表达,虽然有点原始但是很有效。“比如我画一个岸、一艘舰,中间用折线一连,这就表示岸上与舰艇的通信联系了。”邓尼斯用笔一边演示一边得意地说:“怎么样?!”
“有些人参加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演,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对于这次演习的交流有一定的帮助。”俄方翻译希金科说,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有许多中国商店和餐馆,许多人都能说上一两句中文。
今年69岁的希金科在莫斯科学了5年中文,2005年曾作为翻译参加过“和平使命-2005”演习。
由于俄方指挥人员使用的计算机是由中方统一提供的,为了方便俄方人员使用和查询一些舰艇或装备的文件,中方技术人员特意用阿拉伯数字替代中文文件名。
作为演习的“中枢神经”,联合指挥部工作异常繁忙。“从演习方案实施到每个具体环节的组织展开都需要做好周全、精密的准备。”中国海军上尉刘峰说。
“从抵达青岛到现在连续工作了5天,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和儿子通电话只能在晚上说几句。”邓尼斯说,居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他有一个5岁的儿子。
虽然很辛苦,但邓尼斯已经习惯了。“你看,我们的同行一样很辛苦。”邓尼斯指着一旁工作的中方人员说。
虽然中俄双方人员共同工作时间不长,但在紧张的工作中结下了友谊。在导播系统前,中国海军少校卢炜给负责通信保障的俄海军上校谢尔盖介绍如何使用导播传输系统:“点这个图标,你就可以看到‘哈尔滨’舰的画面了。”
“中国同行工作很敬业、待人很热情,我们沟通和相处得非常好。”邓尼斯说,“相信这次联合演习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记者陈万军、王经国、杨雷)
专题: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