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女高工获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2012年04月26日 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女高工获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工刘茹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南京大学的首批大学生,扎根基层部队28年,获得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誉为山沟里走出的“爱迪生”。 朱占立 摄

  中新网南京4月26日电 题: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女高工刘茹:山沟里走出的“爱迪生”

  作者 王余根 汪志忠

  她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南京大学的首批大学生,是中国军队新时期从地方特招入伍的首批大学生干部,也是南京军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项目最多、等级最高的基层专业技术干部。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女大学生干部、高级工程师刘茹,扎根基层部队28年,获得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誉为山沟里走出的“爱迪生”。

  根植沃土好成才,面对艰苦不怕苦

  刘茹的人生“选择题”中有放弃,也有坚守:她放弃优越的国企,选择了艰苦的军营;她放弃令人向往的城市和机关,选择了山沟里的小小雷达修理所,至今还战斗在装备保障第一线。

  从天之骄子到军中“爱迪生”,刘茹用行动再次证明:基层一样是成长成才的沃土,基层也有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

  刘茹的父亲是一名“泰斗级”的肝病专家,年近八旬还坚持坐诊、查病房、进手术室,平时大部分时间待在医院,很少回家。“医生就是要离病人近些”,父亲这句话对刘茹影响很大。后来,女儿夏涛继承了外公的衣钵,成为一名医生。为让女儿腾出时间多接触病人,多学习技术,刘茹给女儿在医院附近买了一套小房子。

  “医生要离病人近些,学技术的人要离一线近些”,基于这样简单、朴素的认识,刘茹面对雷达修理所地处偏僻、缺水断电的艰苦条件,不仅从来不觉苦,而且过得有滋有味。

  刘茹不怕工作苦累,就怕愧对岗位。初到雷达修理所从事仪表修理,她一头扎进修理车间,白天拜师学技术,晚上挑灯钻原理,很快成为一名精通9类69雷达仪表修理的技术骨干。

  居基层眼界不低,居山沟目光不短,是刘茹在基层成长成才的“制胜法宝”。刘茹始终关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思考着现代战争的新需求,在二者的“碰撞”中找到了科研创新的结合点、事业腾飞的发力点,最终攻克了作战装备保障信息感知难题,推动了中国军队装备指挥与保障方式的重大变革。

  服从需要从头越,迎接挑战不怯战

  刘茹有股主动应变的“勇气”。

  上世纪90年代,正值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维修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身处基层装备技术保障一线的刘茹,先后3次调整专业方向,从雷达仪表维修到计算机硬件维修,再到软件系统的研发,每次转换都面临知识“归零”,但她每次都是主动应战。

  刘茹有股学习进取的“朝气”。

  面对各种雷达仪表,她从各种零部件摸起,仅用两年时间就从“门外汉”成为“雷达通”;计算机在部队刚刚开始普及应用,她主动请缨筹建军区首个专修室,并很快成为计算机维修的行家里手;为适应装备保障信息化发展需求,她主动投入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研发,领衔研发的多套信息系统和装备故障智能化检测诊断系列软件,大大提高了装备技术保障效能。

  “我大学所学的信息化知识,还不如现在的一个高中生。”正如刘茹所说,她不是天才。但进入每个陌生的领域,她都能很快成为“领军人物”,这得益于她始终有一种“本领恐慌”感,以“海绵吸水”的状态不断给自己充电蓄能,形成了学习钻研的好习惯。

  刘茹有股攻坚克难的“锐气”。情报指挥系统刚刚配发部队,单位尚未受领试修任务,根本不具备维修保障能力。面对基层部队的保障需求,她主动到上级机关要任务、要装备,组建了全军第一个情报指挥系统维修队。每次执行巡修、调研、演习保障等任务,她都要深入一线找难题、选课题,先后攻克炮兵军械装备维修远程支援和器材联供等数十个技术难关,两项成果荣获军队科技创新最高奖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创新出成果,谋求胜利不功利

  “未来打赢需求,就是攻关追求。”刘茹认为,科研攻关是提升保障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系。计算机刚进入部队时,基层面临维修保障难题,刘茹发明军地通用的软驱测试仪,解决了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问题;战区雷达保障任务重,修理所技术人员满足保障需求,刘茹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信息处理等技术,研制出军械装备远程维修支援系统,解决了装备维修的远程技术支援难题……

  刘茹认为,科研攻关既要在实验室“开花”,更要在战场上“结果”。每次科研课题取得成功,她首先考虑的不是拿大奖,而是做好催生战斗力保障力的“下篇文章”。某型软驱测试仪是刘茹第一项科研成果,但却不知道这项成果还能参加评奖,还是在上级机关领导提醒下才报奖;先后两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这两次都不是她自己主动要求报的;她领衔参与46项课题攻关,成果100%在全军或军区部队推广,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全部转化为战斗力。

  “宁可不拿大奖,也绝不图虚名。”刘茹经常提醒自己,“假把式”要不得,“一招鲜”必铲除。 驻地一家科研单位带着课题设计方案找到刘茹,要求联合开发,并承诺课题成果归她所有。刘茹明知这个课题技术含量高、市场价值大,很有希望冲击一等奖,但与作战保障需求贴得不紧,她一口回绝。她参加仓库科研攻关项目评审,发现两个项目虽然技术“含金量”高,也有市场前景,但与部队装备技术保障需求贴得不紧,便果断叫停。

  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获奖后,她主动请求继续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此后两年,她带领课题组逐项进行技术升级完善,经过数十万组数据的反复测试,将该系统升级为军械器材信息化综合保障系统,实现了向陆军武器装备器材的全面拓展,被总部作为信息化重点项目在全军推广。(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