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农民工幸福感也是丈量城市之尺
增强“农民工幸福感”,要尽快创造条件,给予农民工平等市民待遇,给予他们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满足他们更多的文化需求,赋予他们更充分的各项权利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农民工幸福感”排名中,北京在四大直辖市中排名落后于重庆,位居次席;超过了天津和上海。不过在调查的20个城市里,北京的排名并不靠前,排名14位。据悉,如果再给一次选择机会,只有46.2%的受访者选择留在当前的城市。(4月26日《三秦都市报》)
对“不足半数农民工愿意留在当前城市”这一调查结果,有学者认为“这说明他们在心理上并不认同当前的城市”。事实的确如此,农民工是否愿意留在一个城市,关键在于这个城市能否给农民工幸福。虽然说幸福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每个人的幸福感也不一样,但城市所提供的公共福利以及对权利平等的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可度。
近年来,每年五一之前都有各种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公布,结论不一定都准确,但很有价值。因为,在国际劳动节之前调查农民工群体幸福感,至少说明社会重视农民工幸福感受。在笔者看来,围绕“农民工幸福感”调查,实质是一次关于权利平等的调查,即,农民工在城市是否享受到市民待遇,权利有没有受到歧视。
农民工幸福不幸福,首先是一个民生问题。从浅层次来说,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和保障。比如说,出行是否方便,物价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安全。坦率地说,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东西能让农民工完全放心——城里的菜价不便宜,交通拥堵不堪,即使有机会住公租房,但是位置偏远、租金昂贵。这样的条件,要想拥有幸福感,确实不容易。
从农民工进一步的需求和保障来说,在医疗方面,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工遇到的困难显然比城市市民更大。在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上学不仅要交各种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借读费,而且还不能获得异地高考权。在收入方面,农民工不但收入偏低,而且还会遭遇拖欠工资等问题。另外,农民工的休息权、工伤保险等方面的权利也还常常被打折。
从深层次上来说,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政治权利也得不到充分保障。据悉,“寂寞、空虚,我们过得有生活无文化”“文化消费太贵,我们距离城市生活有些远”是农民工文化需求缺少保障的一种反映。另外,农民工的政治权利还缺少保障,比如说选举权,尽管个别城市赋予农民工选举权,但仅仅是少数,而且农民工人大代表的数量相比农民工总人数而言,比例明显太小。
不仅一些应保的权利缺少保障,而且某些地方的某些做法还令人担忧。比如,有的城市对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采取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方式限制农民工就业、创业。尤其是经济波动周期,农民工是最先被一些企业、一些城市抛弃的人群——被迫提前返乡。如此对待,大大折损了农民工的幸福感。
在笔者看来,“农民工幸福感”是一把尺子,不仅是在丈量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的保障水平,而且也在丈量农民工与城市户籍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显而易见,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工人,而且还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因此,我们要把“农民工幸福感”当成一项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来看待。增强“农民工幸福感”,要尽快创造条件,给予农民工平等市民待遇,给予他们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满足他们更多的文化教育需求,赋予他们更充分的各项权利。(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