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研发野战单兵搜救系统 改变战场救治模式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电子伤票系统,野战单兵搜救系统……这些在推进我军卫勤保障模式转变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都与南京军区第85医院副院长连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星光灿烂的军队医学专家方阵里,连平无疑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事军队医学信息化研究16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国防发明专利20项,3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军军事医学领域的空白。
转身,勇做军事远程医学的先行者
1996年,一则关于连平要转行的“八卦新闻”在第85医院传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那时的连平,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骨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多项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等待他的必将是令人羡慕的明天。
可彼时41岁的连平,却被两则新闻困扰得心潮难平。一则是海湾战争中,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专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为前线伤员实施诊断、治疗;另一则是驻西藏某部一位战士突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却因大雪封山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面对国内外在远程医学上的巨大差距,连平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一名医生,不吃不喝不休息也看不了多少病人,而远程医学,能惠及更广大的官兵!”连平毅然决定改行从事远程医学研究。
远程医学是医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在那时,我国远程医学工作才刚刚起步,军队研究应用尚属空白!刚刚踏入陌生领域的连平,不得不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
最初的几年里,他啃下了30多本计算机、通信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书籍,查阅了包括军事作战理论在内的近千篇中外文献资料,写下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追忆往昔,他常感慨:“那几年,我相当于自学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硕连读!”
拓荒,开启军队远程医疗系统研发之旅
硝烟弥漫的演兵场,一名“伤员”被抬下送进野战手术室,远程医疗系统瞬间开启,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面对面”指导,成功实施手术……我军远程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连平的科研攻关。
但是谁又能想到,当初,连平在把今天的这些画面作为未来“蓝图”向大家描绘时,得到的大都是质疑。
是金子总会发光。1997年,全国医药信息学大会在河北召开。连平展示的远程会诊系统脱颖而出,引起总部领导高度关注。
两个月后,他在全军远程医疗系统技术论证会上,用自己研发的成果与3家在研究同一课题的大单位进行比武打擂,成功地“以小搏大”,取得立项许可,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99年,“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他实验室的门口。
2000年1月23日,一台集手术外科、显微外科等为一体的高难度综合性手术,在第85医院7号手术室进行。来自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王玮教授一边手术一边讲解,画面与声音同步远程传输到千里之外的第404医院……这是我军第一次成功实施的远程医疗教学。
2004年6月,“军队远程医学系统工程”以最高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远程会诊系统在全军推广应用。
连平成功了。
创新,不断攀登军事医学信息化的高峰
远程会诊系统改写了官兵传统的就医模式,也让连平声名鹊起。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并不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形态不断演变的未来战场。
向打赢聚焦,向战场逼近!这是连平科研攻关的风向标。
2006年7月,某山岳丛林,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如期展开。突然,一名“受伤”的战士不慎落水,纸质伤票被水浸湿,难以辨认,战场救治时间被延误……在现场观摩的连平发现,用纸质伤票记录官兵的姓名、单位、血型等基本信息,内容少,保存难。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十年前,外军就已用电子伤票取代了纸质伤票,为何我军在这方面仍是空白?”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快速精确锁定伤员位置,是影响战伤救治黄金时间的关键。2008年,由连平牵头研制的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卫生信息技术装备,并又一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子伤票的研制成功使快速搜救的实现成为可能。
2010年8月,在苏北某演习场,一名战士“中弹受伤”,滚落到两米多深的壕沟,他按下佩戴的单兵卫生信息盒呼救按钮,信号穿墙透垒,瞬间发送至战地救护人员的手持机上。救护人员点击手持机,“伤员”姓名、部别、病史、血型和伤情以及方位坐标等信息全部显示出来。3分钟后,救护人员便完成精确搜救,将“伤员”送至野战手术室……
这一崭新的战场救治模式,来自连平的又一项革新成果——定位精准、全息感知的“野战单兵搜救系统”。
2010年10月的首届泛亚太军事医学大会卫勤保障演示现场,该系统首次对外军亮相,来自美、英、德等34个国家和3个国际卫生组织的120余名军事医学专家纷纷朝连平竖起了大拇指。
回首在军队医学信息化道路上走过的16年,连平无愧于自己当年的“转身”: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军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用一大串头衔,证明了自己当初的选择,也印证了天道酬勤的至理古训。(摄影/孙 燕 刘 健 特约记者 冯 敬 撰文/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