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安部负责人就电子普通护照签发启用答问

2012年05月03日 21:2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全国公安机关将于15日起统一启用签发电子普通护照。即将启用的电子护照,增加了可存储数字化个人资料的载体,并采用了数字签名技术对存储的个人资料加以保护,护照防伪性能有了根本性提高,办理程序上新增指纹采集等内容。围绕电子普通护照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公安部有关负责人。

  问:什么是电子普通护照?电子普通护照有何特点?

  答:护照是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电子普通护照是在传统本式普通护照中嵌入电子芯片,并在芯片中存储持照人个人基本资料、面像、指纹等生物特征的新型本式证件。电子普通护照的签发启用,标志着我国公民的国际旅行证件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电子普通护照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护照防伪能力更加强大。电子普通护照采用了大量新型高强度防伪工艺和材料,通过异型彩虹印刷、多层次无色荧光印刷、多色接线凹印、光彩油墨、激光穿孔打号、高分辨全息保护膜等几十项防伪技术,能够有效防范伪造变造护照行为的发生,保护持照人的合法权益。第二,护照图案设计更加美观。电子普通护照图案的主题为“辉煌中国”,分别选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主题元素,以及“天安门”“长城”“天坛”等3个国家形象代表元素,以地域分布为主线,突出了民族融合、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勾画了祖国山河的雄浑辽阔、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展示了当今中国的辉煌形象。

  问:为什么要推出电子普通护照?它的签发启用有何重要意义?

  答:随着各国边境安全控制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90余个国家和地区签发了电子护照。为顺应全球护照电子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普通护照的安全性和信誉度,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于2009年启动面向非公务类人员持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普通护照项目准备工作,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目前已经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签发启用的能力,并将于5月15日在全国正式签发启用。

  电子普通护照的启用是我国护照签发管理工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提高证件安全性能、维护国家安全、便利公民出行、促进人员国际交流,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启用电子普通护照,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护照的安全性,有效防范伪造变造护照行为的发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护照的信誉度,为我公民获得签证和顺利通关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将进一步提升护照的便利性,为持照人获得自助通关等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服务提供技术基础;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融合、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

  问:公民申请电子普通护照较以往有何变化?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申请办理电子普通护照的条件、时限和收费标准均与以往相同,只是在办理程序方面,增加了采集申请人指纹信息及当场签署本人姓名的内容。

  采集指纹方面:对于十六周岁以上的公民申请电子普通护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均应当现场采集申请人的指纹信息。不满十六周岁的公民申请电子普通护照,监护人同意提供申请人指纹信息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可以现场采集。申请人因指纹缺失、损坏无法按捺指纹的,可以不采集指纹信息。

  签署姓名方面:公民应当当场在《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申请表》上签名,以便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将申请人签名信息扫描至电子普通护照资料页。学龄前儿童等不具有签名能力的申请人可以不签名。

  电子普通护照中内置敏感的电子元器件。为保持其最佳性能,请不要将电子普通护照弯折、打孔或者暴露在极端温度、湿度环境中。

  问:电子普通护照芯片内存有持照人的个人信息,信息安全如何保证?

  答:将持照人的个人基本资料、面像、指纹等生物特征存入电子普通护照芯片,一方面,确保了电子普通护照与持照人人证对照的唯一性,能够有效防范弄虚作假骗取护照行为发生,保障持照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将为持照人获得自助通关等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服务提供技术条件。

  在持照人的信息安全方面,电子普通护照作了充分考虑。电子普通护照的芯片采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有关标准的高安全性智能卡,通过较高安全强度的非对称密码技术对芯片数据进行保护,指纹信息只有我国护照签发机关和边防检查机关通过专用解码设备才能读取和还原,国内外其他个人和机构均无法读取和还原,切实增强了电子普通护照对持照人个人信息的保护能力。(记者黄小希、邹伟)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