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战士自研新装置更换坦克负重轮只需15分钟
去年8月,在基地组织的一次野外实车驾驶训练中,某坦克因负重轮损坏而不得不暂时退出了训练。
我和另一名同志受命抢修,在不断履带的情况下,我们利用坦克自带气瓶驱动改装的液压千斤顶将损坏的负重轮顶起,并用自制装置成功更换了负重轮。不到20分钟,坦克再次启动,吼叫着继续投入训练。
这一整套装置,就是我设计制作的“野战条件下某型坦克负重轮快速更换装置”。与以往相比,运用这套装置更换一个负重轮,人员可从4名减少为2名,时间可从60分钟减少到15分钟,更换效率提高了近8倍。
2009年7月的一次野外训练,我和其他3名同志在烈日下足足晒了1个多小时,在完成挖坑、调车、断履带、更换负重轮和接履带等一系列步骤后,才成功更换了一个负重轮。
如此费时费力,如何满足实战化保障需求?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设计一套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又不受地形限制的负重轮更换装置。
通过一遍遍分析更换负重轮的各个步骤,我发现旧方法费时费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断、接履带。
负重轮损坏为何先拿履带“开刀”?经过细致观察我发现,负重轮下部与贴地履带间紧紧啮合,但其与上方履带之间却留有十几公分的空余。要从水平方向将轮子取出,就要断开履带或向上搬起负重轮使其摆脱下方履带的束缚。
为了省略断、接履带的步骤,实际操作中也有人利用千斤顶将负重轮顶起后再进行更换。然而平时采用的人力液压千斤顶工作效率还是不高,于是我设想用气动液压千斤顶来代替。
在安装负重轮的过程中有一个技术活,即要保证轮子与车轴的同心关系,掌握不好要装上很难。经过反复思考,我构思出一套成不规则四边形的简易装置,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接下来的3个月,我用3D绘图软件描绘出整套装置的构成及工作流程,并向单位领导进行了汇报。他们听了都很高兴,纷纷鼓励我,并给予我生活上的照顾和技术、经费上的支持,这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为了遵循从简原则,我就地取材,用坦克自备气瓶来驱动液压千斤顶工作,并自制了一个气压调节阀门,实现了对输出气压的调节控制。
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又成功改造了千斤顶,并相继制造出支撑座、支撑轴、更换装置等关键部分。组装成形后,新装置在实验中大放异彩,不仅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还能在多种场地实施作业。我也因此被基地领导和战友们称为“小发明家”。
经过数月的改良,我又成功解决了新装置不能更换最前、最后两个特殊位置上负重轮的问题。在出色完成多次抢修任务后,我的这套装置终于通过了基地的验收,并在基地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目前正在逐级向上申报专利。
发明感言:遇到了难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形成了想法,就要努力去实现。创造的成功,源于你对难题的细心观察、热心探索和用心破解。(屈彦培 广州军区某基地修理连分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