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优先解决制度缺失 着力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综述
“俺农民以前一直是养儿防老,没想到现在也可以像城里的工人一样月月领养老金了。”山东省胶州市胶东办事处葛埠岭村67岁的李文元如今每月都能领到55元养老金,“儿女再有钱也不如自己手头有钱好,所以这个政策老百姓都说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召开全国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工作动员视频会议,宣布从今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也就是说,亿万“李文元”从今年开始也能享受到实惠。
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是最重要的三项制度,近年来前两项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如今,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我国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优先解决制度缺失问题;从窄到宽,逐步扩大覆盖面;从低到高,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从分到合,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截至去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全部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覆盖面60%,参保人数超过3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近600万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和200多万其他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50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0多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新一轮医改推进三年多来,织起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全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超过13亿的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医保。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三成,减轻了基层群众用药负担。
上海市金山区居民陈永辉是尿毒症患者,常年血透的费用高达18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基本报销了我的大病开支,我每年需自付的医疗费用在2万元以内,有了生活的底气。”陈永辉说。
客观地讲,社保“安全网”虽然建立起来,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愿景即将实现,应更加重视制度公平。 除不公平问题外,当前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较低,通胀压力下还面临“缩水”,以及跨地区转移接续不方便等问题,也影响了群众对社保制度的“打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从无到有的诉求总体趋于解决,但公平性诉求、便捷性诉求、可持续性诉求等开始上升,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给予妥善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
国务院近日召开的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基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有关专家表示,《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体现了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尽管任务艰巨,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相信一定能完成既定的目标。(记者 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