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欧强化向西开放 推能源与城镇化合作(图)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李克强访欧,强化向西开放
中国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振兴,强化向西开放。此次李克强访比、访匈、访欧盟总部无疑是强化向西开放的具体体现,将与俄罗斯、欧洲向东开放形成利益交汇点
本刊记者/张蔚然 沈晨(发自发自匈牙利、比利时、欧盟总部)
4月30日至5月3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访问,双方就经贸、科技、金融、农业、质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共签署了9项合作协议,涉及金额22.2亿美元。双方还举行了“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和“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
此访期间,李克强多次指出,中国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振兴,强化向西开放。此次访比、访匈、访欧盟总部无疑是强化向西开放的具体体现,将与俄罗斯、欧洲向东开放形成利益交汇点。
中欧制造业可互补
欧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技术来源地的地位,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也是欧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2011年,中欧贸易额达到567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3%。
双向投资方面,欧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累计第四大外资来源地地位。截至2011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达816.7亿美元,涉及工业制造、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不少企业还建立了研发中心。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欧投资日益活跃,企业投资方式从传统的贸易流通型逐渐扩展到生产型、服务型和研发型。2011年,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42.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已覆盖欧盟27个成员国。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市场。
对于中国和欧洲这两大经济体而言,转变发展方式和谋求经济复苏的手段肯定会有不同,但亦有相同、相通之处。其中,李克强提到的制造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实际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一些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反思此前的发展方式,并陆续提出了“重回实体经济”“重返制造业”等战略。当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绝不可能是重新回去制鞋、制帽,而是要进一步技术创新,扩大出口,吸引投资。而处于相对低端的中国制造业,要想完成转型,除了加强研发和创新外,扩大对外投资也是实现技术提升的一种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制造业强国”德国近来多次表态希望增加对华出口、欢迎中国企业来德投资的重要原因,而这同样也是温家宝、李克强此次访欧多次提及“欧盟应该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重要原因。
能源与城镇化合作是重点
能源与城镇化领域合作是中欧下阶段合作的重点,正如李克强所言,深化中欧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结合。
李克强指出,中国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需要学习和引进欧洲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中欧应把城镇化作为务实合作的新平台、新亮点,突出加强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共促绿色发展,深化项目合作,加强管理交流,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为中欧合作互动发展注入新动力。希望欧洲对与中国进行高技术合作更加灵活开放。
他提出,能源合作是中欧合作新的重点,双方应深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化以及低碳等方面合作。
李克强还表示,中方相信欧盟国家以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走出欧债危机困境。中方愿看到欧元、欧洲经济稳定,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欧盟方面表示,欧盟制定了“2020战略”,中国正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双方应抓住契合点深化合作。欧中城镇化伙伴合作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振兴,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欧中加强能源合作,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国际能源市场健康发展、保障世界能源安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