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院士:致力煤矿瓦斯治理 推广瓦斯安全文化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瓦斯”总是和爆炸、矿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人们经常是谈“瓦斯”而色变,惟恐避之而不及。
中国工程院院士、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袁亮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通过多年执著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从理论创新到应用实践,长期致力于煤矿瓦斯治理,不仅打破了煤矿瓦斯事故频发的“魔咒”,还开创性地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及煤与瓦斯共采”方法,实现瓦斯变害为宝。
学习致用与煤矿瓦斯治理结缘
袁亮青少年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幸运的是他赶上了恢复高考。1982年,22岁的袁亮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为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他一心想着学以致用,毅然放弃赴首都国家机关和留校任教的机会,而是选择到煤矿第一线工作,从此与煤炭科研和瓦斯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袁亮分配到淮南矿区条件最复杂的谢一矿担任采区技术员,他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采矿现场,每天带着罗盘在井下仔细观察煤层的节理方向,研究思考和回采方向的关系,发现回采方向不利于采煤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管理,提出改变回采方向的建议并得到采纳。
从1984年开始,袁亮主管全矿的采区设计、科研等技术管理工作,跟随煤炭院校老一辈科学家和现场工程师学习实践解决煤矿技术难题的方法,在千米井下观测瓦斯和巷道围岩变形参数。在煤矿基层工作的11年,袁亮为解决安全开采和瓦斯治理提出井筒煤柱开采设计、突破经典采矿和瓦斯治理理论卸压开采等很多卓有成效的技术方案。
1993年7月,袁亮被提拔为淮南矿务局生产处总工程师。1996年7月,原煤炭部任命袁亮为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成为当时全国千万吨特大型煤矿企业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攻克煤与瓦斯共采世界难题
淮南矿区瓦斯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是中国高瓦斯矿区的典型代表,由于重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1998年以前淮南矿区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1980年到1997年的17年间,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7起,死亡396人,每生产100万吨煤死亡人数高达4.01人,曾是煤炭部认定的全国瓦斯事故重灾区。
袁亮曾4次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井下瓦斯爆炸事故抢险,目睹矿工兄弟被无情吞噬生命的惨痛场面,他下定决心:要驯服煤矿瓦斯这只“吃人虎”。
得益于长期在煤矿基层扎实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基础,袁亮担任总工程师以来,于1996年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的设想和技术路线后,通过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开展长期、系统的探索研究,终于突破科研禁区和传统理论,先后系统提出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并研究成功和建立关键技术体系。
袁亮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形象地比喻为“虎口拔牙”——“先抽瓦斯后采煤,就把瓦斯爆炸危险解除在采煤之前了。抽采瓦斯,就是让老虎开口,然后虎口拔牙,这样老虎就吃不了人了”。
依据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瓦斯治理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指导,煤矿可把瓦斯作为资源,采煤必须采瓦斯,先抽瓦斯后采煤,煤与瓦斯共采,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建立井上下瓦斯抽采系统,把瓦斯集中“抽采”至地面,变害为宝加以利用。
在此基础上,袁亮又主持开展大量基础研究,并经过典型煤矿工程研究实践,验证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的科学性,还创立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
全力推广瓦斯安全文化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是采矿技术的一次革命,将为中国深部3万多亿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袁亮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推向“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的科学采矿新阶段,该研究成果被誉为“袁氏方法”。目前,全国30多个高瓦斯矿区的近300个工作面采用这项新技术,覆盖产能近15亿吨。
“袁氏方法”也得到国际采矿界的高度认可与肯定,2011年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授予袁亮“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改善世界煤矿安全理论创新及工程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杜宾斯基称:“采矿核心技术在中国,煤与瓦斯共采是未来煤炭开采永远的主题”。
在顺利完成“煤与瓦斯共采”的理论体系、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之后,袁亮又提出并全力推广更高层次的“瓦斯安全文化”:
他先后主持编写《全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总体方案》、《全国煤矿瓦斯会诊标准和指导纲要》、《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他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中国煤炭行业安全培训、“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服务推广基地;他率领创新团队在安徽、山西、陕西、辽宁、河北、重庆等高瓦斯矿区开展技术服务,开创中国以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矿瓦斯治理技术服务的先河。
2009年,不到50岁的袁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向未来,他呼吁从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5个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推广瓦斯安全文化,以有效改变中国煤矿的安全状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