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副县长被劫持案”为何遭到“误读”
人质遭遇劫持,特警成功处置,一起已经画上句号的突发事件,却因人质的“女副县长”身份风波陡起,引起一些人的猜测和质疑。浙江云和县“副县长被劫持”案发生两天来,舆论对案件“真相”的关注和解读,令人深思。
劫持是严重威胁他人生命的违法行为。云和县在案发当天就发出成功处置的消息,及时通报情况。但短短390多个字的消息在某门户网站引发了数万条评论,众多留言内容对有关方面颇多猜测和质疑,令人始料不及。
舆论的“反常”反应也许不能归之为对正义的曲解,事实上这与权威信息的缺失密不可分。劫持者村民和被劫者官员的身份反差,让人联想“劫持因何而起”“修建公厕是否存在政府侵权”“村民是否不得已而为之”……当这些问题在政府发布中找不到答案,也迟迟得不到有关方面的回应,于是“副县长”“上访户”“赔偿”“拘留”等关键词和公众的普遍焦虑掺杂在一起,形成了诸多远离案件“合理想象”及“另类图景”。
舆论对类似对立事件越是关注,就越发考验地方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近日引发舆论质疑的“大庆5·15挖掘机砸死人”事件,尽管政府公布最终调查结果为一般性生产安全事故。但迟到近一周的表态,不足以消弭各种无根据的揣测和误读,也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在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沉默和延迟易让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只有以更及时的速度,更透明的处理,更坦诚的态度,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官员遭遇劫持,其带来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恐怕不能仅仅以一起普通刑事案件来解读。有关政府应该从舆论的质疑中读出关切和期待,及时回应群众疑问,不要让“偏轨的雪球”越滚越大。(记者 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