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守备部队大学生干部李文波:南沙一寸也不能丢
南沙,一片神奇富饶的海域,一个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永暑礁等几个礁盘,虎踞南沙,虽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但守住她、建设好她,便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和发展空间。
从27岁到47岁,从青春少年到两鬓斑白,南沙巡防区海洋气象工程师李文波,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21年里,他29次赴南沙守礁,累计守礁时间达8年零1个月,书写了南海气象史上10多项“第一”,把永暑礁海洋气象站建成了世界上最过硬的观测站,被誉为“爱国爱礁的南沙卫士”。
南沙的呼唤
1985年7月,李文波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毕业,8月到东海舰队某海测船大队报到,成为了海军的一员。
这一选择,源自他从小就有的从军报国梦想——他的家乡有一个革命烈士陵园,5020位为国捐躯的烈士,在他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爱国主义烙印。
1991年我军组建南沙守备部队,需要两名懂气象的干部。正在筹备婚礼的李文波得知后,立即申请去南沙。然而,未婚妻赵善英及双方的父母家人都反对:新婚在即,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守那苍海孤礁?
面对家人的阻止,李文波的决心毫不动摇。他说服未婚妻及家人,在举办婚礼后的第六天,就告别新婚妻子,登上了去南沙守备部队报到的火车。
至今21个春秋了,他像铆钉一样,牢牢地铆在南沙礁盘,不论有多少“高就”的机会。
1996年9月,从南沙换防回来的李文波像往常一样,不顾航渡的劳累,将一组组精心采集来的南沙最新气象数据,送到南海舰队水文气象中心。水文气象中心的同行们敬佩李文波的专业素质,想把这个优秀的年轻人调到中心工作。李文波婉言谢绝:“观测站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不离开。”
那年,李文波回山东老家探亲,恰逢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多年,他的同学有的成了国家机关领导,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或私企老板。当得知李文波还坚持在南沙守礁时,同学们决定帮助李文波换一个环境好的工作。聚会结束后,同学们收到李文波的短信:“我深爱着南沙这片蓝色的国土,深爱着南沙的气象事业。只要我穿一天军装,就愿意在南沙干下去。”
2001年,李文波的母亲不幸瘫痪在床。怕耽误他工作,家里人一直没有告诉他。直到2003年他回去探亲,才知道母亲已瘫痪在床3年。
是转业回家还是继续坚守南沙?
“莫闲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勿觉失大,所失皆为两亿家。”想到永暑礁上那幅熟悉的对联,李文波硬起心肠,又一次打起背包奔向礁盘。“南沙一寸也不能丢!”李文波义无反顾地说。
南沙高温、高盐、高湿,缺蔬菜,上礁没多久就会口舌生疮。虽说现在守礁条件有所改善,但南沙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守礁时间越来越长,李文波的身体远不如从前了,风湿病越来越严重,有时腰痛得都爬不起床,但李文波仍然坚持守礁。
李文波说:“为了南沙,就算是下半辈子坐轮椅,我也不悔!”
最过硬的观测站
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是1988年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南沙海域兴建的。在永暑礁观测到的相关气象数据,要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国际间的交换共享。
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时,尽管之前有思想准备,但礁盘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条件还是让他吃惊不小——观测站缺设备、缺教材、缺骨干,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他提出: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国际性海洋气象观测站,我们要努力创一流、争第一。
李文波是观测站唯一的大学生干部,他的话给了官兵们信心。官兵们自己动手,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将气象观测场、预报室等10多个场点,逐一进行升级改造,相继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短短两年,观测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水文气象观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南沙海域,气候、气象资料极为缺乏,教科书里也找不到。李文波决心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他利用假期到广东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科研院所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教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逐渐成为官兵眼中的气象“领军人物”。从1998年开始,他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历时一年半编写成10多万字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结束了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
观天测海的“火眼金睛”
长期与“南海龙王”打交道,李文波练就了观天测海的“火眼金睛”,海上的任何异常现象都逃不过他犀利的眼睛。
有一天,李文波在永暑礁码头散步时,突然刮起6级大风,远处的天空云层也反常,李文波感到情况不对:好好的天气,风力怎么会突然加大?
当时值班拖船正停靠永暑礁码头,如果风力继续加大,拖船便无法出港。
李文波立刻跑回气象预报室,查看最近几天的气象传真图,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得出强冷空气急速南下的结论。李文波迅速向指挥所汇报:“强冷空气急速南下,台风将正面袭击永暑礁。”永暑礁领导果断下令:值班拖船迅速出港避风!——半个小时后,永暑礁海域刮起了9级以上的大风,港池里涌起了3米高的巨浪。
多年来,经往南沙海域的众多船只,每逢气象突变,永暑指挥所总是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提供精确的气象预报。
2005年12月底,两艘正在永暑礁海域作业的海南渔船,接到永暑指挥所气象通报:做好防抗强热带风暴准备。
看着那两艘若隐若现的渔船,对气象极敏锐的李文波,意识到风力还会加大,渔船随时有可能被台风掀翻。于是急匆匆地找到礁领导:“赶快通知渔船立即进港。”
永暑礁领导采纳他的建议,防台应急分队迅速出动,20多名渔民获救。
平日里,李文波和战友们每隔两小时,要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近20个要素进行数据采集,每隔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
只要李文波当班,不管什么情况发生,都要仔细采集数据,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截至今年4月,李文波所在的气象分队已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记者 温庆生)
短 评
好男儿志在四方
好男儿志在四方,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
李文波大学毕业后,不留恋繁华大都市,选择了环境艰苦的南沙岛礁作为他的事业平台,理由很简单——“当兵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李文波把理想和忠诚刻在心里,扎根南沙,始终坚守在气象工作第一线,埋头苦干,虽然也有过痛苦无奈,也曾泪流满面,也曾心酸愧疚,但他始终执著前行,真正做到了“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多项第一和南沙守备部队的多项纪录,在观天测海的岗位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李文波的事迹告诉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理想信念在,任何艰苦的地方都能建功立业。知识的树苗一旦扎根沃土,必定长成参天大树;智慧的芯片一旦嵌入适宜的系统,必定产生巨大威力。当代大学生干部,只要像李文波那样自觉融入我国建设科学发展大潮,就能充分发挥优势,赢得事业辉煌,书写壮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