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国策:需要渔业、油气、军事三管齐下(2)
渔民的考量
有了基地,眼下最困扰渔民的高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但要鼓励渔民前往南沙,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三亚榆丰渔业合作社理事长林鸿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困扰渔民去南沙的一个悖论是:要去南沙,就要有大船,否则小船所盛的渔获还不够来回的油钱,而大船的指标又受到严格限制。
林鸿永的合作社现在有18艘船,都是100吨左右的小船。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去西沙,7天能满载而归,要去南沙,同样的渔获量,往返就要10多天。而如果有一艘500吨的船,就能在南沙多作业几天,多捕的渔获量,会摊薄往返南沙高昂的成本。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捕捞处处长黄文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要造新船,必须淘汰相应马力的旧船。要建大船,必须先淘汰几艘小船,其马力加起来要大于或等于新造的大船。
这是农业部在2002年做出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海南省分到的指标是50.7万千瓦,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
黄文辉说,这对拥有全国三分之二海域面积的海南省来说,非常不公平。他说,当时分配指标有一个背景:海南省刚刚建省,渔船少。“这就相当于我是一三岁小孩,其他省份都是成年人,而现在你告诉我说,从现在开始我都不能长个了。”
海南省的指标较低,还有另外一个背景:当年,该省还征收渔业特产税。很多渔民为了逃税,不去登记。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南当时是按照11000艘船补贴的,但实际上渔船的数目是27000艘左右。
林鸿永已经感受到这个指标的制约。他想造一条500吨的船,专门跑南沙,但一直苦于凑不够淘汰的马力数。“国家对渔民有柴油补贴,很多人不出海,照样可以领补贴。所以,没有人愿意把旧船卖给你。”
柴油补贴,是政府因柴油价格上涨对渔民的补贴。黄文辉说,它的计算方式是:首先1年要出海3个月以上。在这个前提下,再按照功率和作业方式计算。
但由于监控的难度很大,出海3个月的规定在现实中很难落实。海南海洋与渔业厅捕捞处一位副处长说,对于装有北斗通讯系统的船只来说,监控相对容易一些。但海南省只对80吨以上的船有装北斗的要求,大量的80吨以下的小船很难监控。“我出港转一圈回来了,没捞到鱼,你不能说我没出海。还有说我在海上把鱼卖掉了。要监控他们出海作业多少个小时,成本太高。”
这位副处长说,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年检过关了,就会发柴油补贴。
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公司老板和船长都表示,目前柴油补贴的标准太低,刺激不了大家去南沙的欲望。
按照琼海市2010年补贴标准,三证齐全有效的渔船,每千瓦977元。一艘100千瓦的渔船,一年的补贴为9.77万,仅仅相当于10吨柴油的价钱。而跑一趟南沙,如果待上半个月,耗油就不止10吨。
去南沙的渔船,还有一个南沙补贴。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船的马力数,二是在南沙待的天数。梁符袋告诉了《中国新闻周刊》一个大约数:400马力的船,一天能领到3000元;100马力的船,一天能领2000元。
基于上述同样的逻辑,这个钱对真正的渔民缺乏吸引力,却吸引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三亚的一位船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人把船停在北纬12度附近,就把机器关掉,让它在那漂,回来就可以拿南沙补贴——相关的文件规定,只要出海到北纬12度以南,就可以拿到南沙补贴。
大船指标受限,柴油补贴偏低,构成了渔船前往南沙的两个现实障碍。这是渔民的经济考虑。此外,渔民还有一个政治上的顾虑,就是安全。
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至2010年,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袭击、抢劫、抓扣、枪杀我国渔船渔民事件达380多宗,涉及渔船750多艘、渔民11300人。其中,25名渔民被打死或失踪,24名渔民被打伤,800多名渔民被抓扣判刑。
海南海洋与渔业厅渔政鱼监处处长石俊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渔民受到侵犯可能性的大小,一方面与作业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通讯手段有关。在上述渔民受到侵犯的案例中,海南琼海市的渔民占了很大一部分。
三亚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处主任李丹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经常教育出海的渔民,不要轻易让人上船,以避免谭门渔民有时遭遇的被人拿枪指着脑袋的事件。
过去落后的通讯方式,也使得救援的效率非常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说,过去出了问题,明明在东边,大家会以为在西边,“南辕北辙的事情经常发生。”
2010年,海南省为全省80吨以上的渔船安装了北斗系统。这种能及时报警又能准确定位的装置,已经在海洋维权中见效。石俊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他们处理的涉外海洋维权有10例,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5例。
海南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上世纪90年代,去南沙作业的渔船,最多的时候可达900多艘。“现在国家的定额是500艘,但真正去的才300多艘。最少的时候只有几艘。”
这造成了渔业资源的大量浪费。按照其生长的区域,南沙的鱼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礁盘型鱼类,比如海参、海胆、贝类、海螺等;另一类是中上层鱼类,比如金枪鱼、马鲛鱼以及其他的大型洄游鱼类。
陈积明说,南沙的礁盘鱼类开发过度,而中上层鱼类则开发不足。这与赴南沙船只的构成有关:目前,去南沙作业的渔船中,以善于抓捕礁盘鱼类的琼海渔民较多,而善于抓捕中上层鱼类的灯围船只则相对较少。前者去南沙较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心仪的名贵鱼类,只在这一海域比较集中。
林鸿永说,解决了这些后方和前方的问题,渔民们不用动员,自然对南沙趋之若鹜。他在一次跟农业部南海渔业局一位负责人吃饭时,曾经提议由政府建造大船,再以某种形式交付给渔民使用。这位负责人担心渔民会否拿到大船不去南沙,林说,如此耗油的一艘大船,没有人会把它放在渔获稀薄的近海。
渔油并举
政府与渔民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南沙奉行的是“渔业先行”的政策。
有些专家提出,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这一政策,现在似有调整的必要:从“渔业先行”,调整为“渔油并举”。
刘锋说,在南沙82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内,分布着1350口油井,其中九段线之内有790多口,却没有一口属于中国。这790多口油井,每年从九段线内抽走约3000万吨石油。这相当于中海油在海上年产量的一多半。
为了突破在南沙0口井的尴尬纪录,中国曾经做过两次努力。1992年,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通合作,打算在万安西盆地打井,但受到越南的强力干扰。越方用渔民冲撞、外交施压、军事干扰等手段,全天候干扰,致使开采计划不得不搁置。当时,中国正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南沙争端问题上采取的是“先缓一缓”的态度。
2005年,中菲越三国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用3年时间联合采集地震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经过3年的勘探,发现了一些条件很好的油气构造。但此时,受制于国内时局的变化,菲律宾不愿续签协议,转而和英国一家石油公司合作,致使合作协议搁浅。此后,菲律宾一直谋划在南沙礼乐滩海域进行单方面油气作业,目前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在该争议区块实施钻探作业。
周边国家在近海油田逐渐枯竭后,正在向九段线以内渗透。这让中国在南沙问题上“缓一缓”的策略,面临调整的压力。“中国在南沙问题上拖不起了。资源上拖不起,岛礁的管控也拖不起。”刘锋说,一个油气田在开采了25??30年后,就开始步入枯竭期了。
中国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中海油“981”钻井平台的建成,让中国此前所受的技术瓶颈已经大大缓解。有业内人士提出,中国此前坚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法,应该转向“自营开发,加强存在”。
但铺设管道的难题仍尚待解决。刘锋说,南沙向北,是一个深达4000多米的大海盆,要跨过海盆铺设管线到海南,技术难度非目前能力所及,且成本极高。
现在研讨的方案是采出油后,用上万吨的油轮运回,如果是气,就直接就地液化再运回。
后勤补给也是个难题。一般直升机最长只能飞300多公里,这对于1000公里外的南沙鞭长莫及。刘锋说,南沙油气开发,必须要有个前沿基地,还要有一个现场基地。前一个可能放在西沙,后一个可能放在美济礁。★
(本刊记者关向东、王子谦、黄艾禾、实习生张 吉吉对本文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