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平回顾上合组织11年 称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一本精彩的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合这11年的故事,能写一本厚厚的书,而且还是本精彩的书
文/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程国平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已成为历史趋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在从机制和理念两个层面努力探索,避免重蹈冷战覆辙,努力维护持久和平,实现共同繁荣。上海合作组织从建立到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建立新型国家间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全新道路。
外交政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现在是中国外交政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向。从客观国情来看,上海合作组织的6个成员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土总面积占欧亚大陆3/5,人口占世界1/4。从经济实力来看,201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13%。
从地缘战略位置来看,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拥有长达76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就是为解决边界问题、建立边境地区信任措施而成立的。
上面这些数字如果再加上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5个观察员国和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土耳其3个对话伙伴国,就显得更为可观了。
从合作形式来看,上海合作组织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地区事务协商解决。它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覆盖50余个领域,国家机关、学术机构、民间社团深度参与的磋商交流和集体决策机制,使成员国能够就大至战略安全,小到具体合作的最广泛议题及时沟通协调,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为本地区国家发展睦邻友好、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中国一向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周边国家稳定了,繁荣了,中国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稳定与繁荣。所以,我们要努力把这个组织做大、做强,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的共同愿望。
一套不同于过去的国际关系理论
一个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光有政治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根本上确定组织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创立之初,就设计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国际关系理论,这就是“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我们称之为“二十字方针”,是立足于国际和世界这个大环境。这20个字是中国同其他成员国几十年双边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凝聚了成员国对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刻认识。
“上海精神”前8个字讲的是态度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和协商。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成员国在组织内部都是平起平坐的,在作出决定时一律采取协商一致原则。这很好地尊重和维护了成员国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平等参与的权利。
后面12个字,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对待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的态度。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人民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有的信仰东正教,文化历史价值观、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却能够实现和谐共处与共同进步,这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完全相反的。“上海精神”追求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
那么,有了“上海精神”,有了总体指导思想,上海合作组织这11年都做了什么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11年的故事,能写一本厚厚的书,而且还是本精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