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最美”只在心间每个人皆有可能

2012年06月13日 14:3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86.2%的受访者坦言,吴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职业坚守。社会上像吴斌一样保持职业坚守的人多吗?调查显示,50.8%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人,15.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33.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专家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岗位和职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个“最美”的季节,“最美”不只是吴斌,“最美女教师”推开学生身负重伤、“最美路人”托举起三岁女童的生命……“最美”次第闪现,让这个社会充满了融融暖意和深深感动,也引发民众对于人生价值、精神价值的多重思索。人们注意到,在“最美”人物的身上也体现了一种当今社会最为稀缺的职业精神。这样的精神似曾相识,却实在是久违了。

  首先,“最美”人物的举动无疑是一缕缕吹开沉寂的清风,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久违了的职业精神之美。爱岗尽责、先人后己、敬业乐群……这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价值重新在眼下这个社会找到了安身之处。这样的回归既是一个时代的理性,也是职业精神永不磨灭的传承与再造。一个社会不能总是底线很低,更不能罔顾至关重要的职业伦理。

  不可否认,近年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社会的行为底线大大降低了,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无需讨论的职业精神、职业伦理也无可避免地沦落,乃至于极大地异化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等等,不再取决于公共的利益、精神的价值,而是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甚至像大学这样理应成为人类精神殿堂的地方,也盛行利己主义,此前北大教授钱理群直言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言非虚。

  其次,“最美”人物的举动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自心发、自然流畅、心无挂碍,没有丝毫的刻意和做作。无论是在车祸瞬间推开几名学生的女教师张丽莉,还是猝然间被飞铁击中腹部忍痛停稳大巴的司机吴斌,或者是那位徒手爬上3楼防盗窗足足将坠楼女童托举了十余分钟的打工仔周冲,他们的行为都是一种下意识之下的应急反应。

  这些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也颇有一些声音,认为“最美”云云不过是做了一些本该做的事情而已,言下之意,似乎认为他们很难与所谓的“英雄”挂起钩来。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简单、皮相化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猝然间发出巨大的能量,正是因为其在平时就有着这样的爱心和善意,有着长期以来酝酿累积的心理基础,这才能够在危急时刻有淋漓酣畅的爆发。

  常听老人们说,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排除掉这些话语中间的失落情绪,未必就全无道理。惟其有沦落,方才有重建。今年五月,著名全国劳模、“发明大王”包起帆到河北巡讲时谈到,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依然应该学习劳模精神,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每一个人都不要鄙视你的现在,只要努力,你的明天会更好!包起帆的这些话同样让人感动。

  “最美”只在心间,与年龄无关、与身份无关、与种种外在的因素统统无关。(胡印斌)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