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回顾中共思想历程:9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
突 破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中国道路又出现了新的风景。
当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走上政治舞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逾越的关卡。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中国道路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突破了这条道路上最主要的障碍,使这条道路变得更加宽阔、更加畅通。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但由于市场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东方到西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经济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则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当成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志。在联合国的统计分类中,也一度把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
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而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更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物,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由此,这一经济体制也成为了中国道路一个最鲜明的特色。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此作了明确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有人曾向江泽民同志提出,你们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他们认为这几个字多余。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没有,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市场经济的性质。江泽民同志的话非常明确,我们搞市场经济绝不是搞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两种优势的叠加、碰撞、融合,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个体、私营、合作、股份制等各种所有制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开始出现不同的形式,应该怎样看待?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比重增加,对它们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新认识,和对中国道路在经济建设上新的设计。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集中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是中国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加深了我们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扫除了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中央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提出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WTO等等,这些为后来中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方面,都提出并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在大踏步地追赶世界的潮流。而此时,中国道路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又遇到新的情况,自身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从《江泽民文选》中我们看到,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著述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一时期,党中央几乎每年都要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每年都要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有力的解决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然而在世纪之交,一些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集中地、突出地摆在了我们党面前。
放眼全球,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正在经历着历史性转折。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党如果不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落伍。
回望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多样化不断发展。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审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世情、国情、党情的这些新变化,是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党的理论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新的飞跃。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
“三个代表”的基本理念,这三句话,是如此的简明,又是如此的熟悉,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同时充满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此为根据,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深入阐释,在中国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迹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翻开这篇文献,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论创新的勇气: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等等。
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动力。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付诸实践,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在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因不适应形势变化纷纷下台时,中国共产党及其引领的中国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新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部理论创新的象征和灵魂。
2002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党的十六大。这次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强调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报告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作出了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面向新世纪新阶段,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宏伟蓝图的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