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羊城晚报:“冷漠离去”是可怕的道德“溺水”

2012年07月06日 15:3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7月3日下午,湖南娄底,一家三口在河中溺水,正在河边的小伙邓锦杰闻讯下水救人。事后一家三口获救,邓锦杰却不幸身亡。这一家人上岸后冷漠离去,被群众拦住后,竟称“关我屁事”。(7月5日 《潇湘晨报》)

  悲情一幕,击中公众痛点。小伙邓锦杰的凛然一跃,划出绮丽的道德弧线,却是以葬送生命为代价;而获救者,不仅吝于言谢,更冷言冷语,让这起悲剧,画上黯淡的结尾。

  这二者,俨然道德磁场的正负两极,一个令人感动,一个叫人愤慨。品行反差,在“施救—获救”的关系链里,表现得对比鲜明:邓锦杰的道德谱写,在自我的人格成全之余,传递了善的价值;而获救方的冷漠之态,让人心寒,它背弃了“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伦理,是种道德的“溺水”。

  这一热一冷,恰是世态的两面剪影,也是道德资源的现实分布格局。在公共生活里,我们不乏吴斌、邓锦杰们,“最美××”的迭出,度量出了善的体温;与此同时,冷眼“看客”的存在,也拉低了社会的道德高度。可以说,时下我们的道德地貌,是参差不齐的。在好心人与冷漠者并存的生态中,多些道义储存,才会消解冷漠的张力。

  获救而转身离去,这非首例。前不久,天津两名女孩溺水被路人救起,其获救后也是跑开,连谢都没说一句。“感恩话语的吝啬”,也招致了舆论讨伐。毕竟,人们乐于看到“好人”与“好报”的切实关联;而“知恩图报”,也是道义往来的基本外延。它构成社会的公序良俗,形塑着你我的道德认知。就像网友说的:不求你反哺,别人救了你,说声谢谢,又不掉肉,真的很难?

  获救却不思酬报,确实有碍观瞻,与公众“善举联动”的想象差之甚远。“投桃报李”,是人们公认的价值次序。尽管这样,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报恩取决于良知持守,关乎道德自觉,而非法定义务。但不肯言谢,终究是掉进了自利泥沼中。哪怕你理由再铿锵———担心承担不起赔偿,抑或想免于人情纠结,都当遭道德谴责。义举总是稀缺的,需要用心呵护;可舍不得道谢,只会刺痛他人的行善热情。

  双向的道德践履,往往比单向度的“伸出援手”更可观。道德暖流,也会穿过“助人”和“感恩”的渠道。获救后转身离去,只会隔断“善义互动”的链条,抽空道德的内质。(佘宗明)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