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 日益成为执政之要
编者按:对一个现代社会而言,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对其成员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如果说,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社会”成为中国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那么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最强音符。
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等,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回顾最近十年,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逐渐丰富,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实践基础上凝聚的理念共识,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坚固基石,它将是一个伟大国家赢得未来的信心所在。
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发展最强音符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的一句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形象地道出了当代中国人对社会公平正义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公平正义不是从先验的理论出发建构现实,而是在扎实丰富的实践之中深化认识。
十年来,党和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
在法律上,我国通过修改宪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制定了物权法,使合法的私有财产得到法律保护;修改了选举法,使城乡选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废除了收容遣送条例,使农民自由进城务工,中国城镇化率迅速超过50%。
在经济上,2005年,在我国存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被取消,这是中国农民首次不需要再缴纳“皇粮国税”。
在社会公共服务上,我国落实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免费政策,同时对大学和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行奖助学金制度,对困难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补贴。我国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低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以对13亿中国人“全覆盖”为目标的社保网络正在形成。
今年5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勾勒了未来加快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蓝图,是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又一重要决策。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重庆的农民工代表康厚明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我们村里修一条通到大路的煤渣路,群众捐了整整15年粮食,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则是政府负责修建。以后,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方便。”
在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城管局环卫养护中心做保洁员的安徽人徐辉,是浙江省上千万名外来农民工中的第一位省人大代表。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他说:“老乡们向我反映,现在不仅生活越来越好,而且越来越受尊重,与浙江本地人没多少区别。”
社会公平正义日益成为执政之要
社会公平正义实践不断丰富的背后,是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在党的执政思想中的深刻体现。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由此,社会公平正义概念得到极大的拓展,其外延已经从单纯的分配公平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从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与党史研究室主任陈志刚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平正义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关注分配公平或者说经济领域的公平,此后社会公平的外延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与之相伴随,公平的内涵从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扩大到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社会公平正义日渐成为全民诉求
综观当下中国现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讨论此起彼伏,打破行业垄断、保障百姓基本住房、促进教育公平等诸多话题越来越成为百姓日常关心的重要内容,许多新闻事件总能被人们联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层面进行思考。
这恰恰说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在当代中国的深入人心。作为社会主义重要价值理念,社会公平正义正逐渐融入老百姓生活之中,日渐成为全民诉求。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是一名居委会主任。谈起这些年成功化解多起社会矛盾的经验,这位朴实的基层代表说:“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在带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客观上也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上制度上的不完善,使一些人产生了心态不平衡的感觉。”
令人振奋的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注重“顶层设计”,强调以改善民生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一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比较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中,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蒋洪说,“老百姓的公平感关系着他们的愉悦感,只有让他们觉得社会更加公平了,他们的气儿才能更顺。”(《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7期 记者 裘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