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渔民讲述南海捕鱼遇险经历 5年两进美济礁
“记者,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美济礁的鱼丰收了,在香港卖出了好价钱。”一见面,临高渔民张东海就乐呵呵地说。
张东海2007年开始在距离三亚650海里,也就是1200多公里的南沙美济礁上开始了他的养鱼事业。2010年有了第一次收获,龙胆石斑鱼等名贵鱼每斤能卖到上百元,到现在,美济礁养殖项目已投放养殖鱼苗近千万尾,规模已扩展到4米×4米方形网箱11组共计44口,半径12米的圆形网箱10组。
5年两进美济礁
张东海家祖辈渔民,但到了张东海这里,船从北部湾跑到了南沙美济礁,网从捕鱼用变成了养鱼用。
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组成,到过美济礁的人,把这里称作南沙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个由椭圆环礁围成的海洋泻湖,面积约45平方公里,礁盘内水深25米,全年水温为29摄氏度,是天然的优良“鱼池”。资料显示,中国渔民1000多年前就发现了美济礁这片神奇的平静海域。
1998年,国家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南海局)提出在美济礁开展生产性养殖的科研课题,并于2001年取得阶段性成果。2004年底,南沙美济礁养殖项目运作人、国内水产养殖专家林载亮教授邀请张东海去美济礁进行企业经营性养殖。
“我2001年就第一次到过美济礁,当时因为在南沙从事捕捞作业时,遭遇风暴,渔船燃料不够,不得已向正在美济礁守礁的渔政船借油。我第一眼看到美济礁就觉得这是个养鱼的好地方。”回忆起美济礁牧渔之路,张东海对自己的慧眼颇为自得。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多重可行性论证和办理相关手续,2006年,张东海来到美济礁进行试验性养殖。当时拿老虎斑和军曹鱼做试验,用当地捕捞的鲜杂鱼做饲料,在美济礁养殖场要比海南岛近海养殖场生长速度快30%左右,且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2007年6月,张东海投资上千万元,带领着由9艘作业船和85名船员组成的船队,顺着西北风从临高新盈渔港浩荡南下南沙美济礁。当时为他们送行的南海局局长吴壮表示,这是我国首批在南沙开展生产性养殖的渔民,此举将使我国在南沙的生产由季节性扩展为全年性,由局限在岛礁作业转变为在整个南沙作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眼看养殖即将有成果,2007年12月,风力12级、最大风速16级、浪高21米的风暴“海贝思”卷走了张东海在美济礁的全部投资,当时帮他在美济礁看管渔排的9位渔民兄弟不幸罹难,另外3位渔民在海上漂流7天8夜后获救。
张东海把房产、汽车等变卖了近200万元,补偿给9个遇难渔民家庭。为了纪念这9位永远留在美济礁上的兄弟,张东海向相关部门申请,并于2009年5月获准在美济礁上立起了“中国南沙美济礁养殖遇难者纪念碑”。
“‘海贝思’能卷走我们的船,卷不走我们开发南沙的心。”擦干眼泪,张东海、林载亮决心从头再来。在有关方面和好心人的支持下,2008年10月,张东海带领43名渔民再下美济礁,在同一片海面上,建起一方方能抗9级风暴的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