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访蛟龙号总体设计者:未来要在海里构建海底行宫

2012年07月16日 16:0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访蛟龙号总体设计者:未来要在海里构建海底行宫
    7月16日,人们在搭载“蛟龙”号深潜器的母船“向阳红09”上打出横幅,感谢祖国和人民对载人潜水器海试团队的关怀。新华社发(俞方平 摄)
7月16日,三名深潜员在欢迎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经过日夜兼程的长途跋涉,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16日顺利返抵青岛,这标志着“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下一站,“蛟龙”号将驶向哪里?记者为此专访了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和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等。

  “蛟龙”号圆梦记

  10年前,就在数个国家已经多次执行5000米级下潜作业时,我国还没有1000米级深潜器。“我们用10年时间,步入了深潜界先进国家行列。”徐芑南告诉记者,然而,“蛟龙”号的梦想早在20年前就在中船重工人的心中扎根发芽了。

  蓝色的大海不仅风光秀美,深邃的海底深处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和宝藏: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生命系统和压力环境,尤其是在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甚至面临枯竭的情况下,丰富的油气、可燃冰、多金属结核体,吸引着造船人云集的中船重工:啥时候能造一个“蛟龙”,也到深海里遛遛?

  “20年前,社会对深海开发还没有成熟的需求。我们一直开展相关研究作技术积累。直到2002年国家863计划该项目批下来1.8亿元。”方书甲回忆说,有了资金,立即启动了“蛟龙”号研制工作。

  于是,没有任何可直接套用的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中船重工702所造一条“龙”只能从零做起:

  深海高水压、低温度、腐蚀性强,仅做“龙形”的外壳材料就让人头疼,在无数次探索中,研发人员对钛合金材料进行了强度、冲击、疲劳、变形等一系列实验,掌握了钛合金材料在水下的特性,画出第一张设计图纸;

  为了挑战7000米海底的能量供给,研发人员发明了一种极其大胆又巧妙的充油式蓄电池,电池浸泡在油中,核心部件却与海水隔绝,即使倾斜60度,电解液也不会与海水接触……

  “‘蛟龙’号经费并不宽裕,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方书甲告诉记者,就连用来配合“蛟龙”号实验的“向阳红09”母船,也是利用一艘1978年超期服役的科考船改装而来。

  2009年8月以来,“蛟龙”号转战海试: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

  “蛟龙”号归海记

  “蛟龙”号这次海试一波三折。

  “‘蛟龙’号刚一出海,就遭遇台风‘玛娃’,只好在长江口绿华山锚地抛锚避风。到达预定海域后,受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古超’影响,第一次下潜试验只好推迟。”徐芑南介绍,6月15日海试正式开始后,接着潜水器液压系统的管路出现故障,海试又被迫延迟。

  “虽然在地面上我们有仿真的模拟实验水池,做了大量的试验,但真正的深海环境是谁都没有遇到过的。”徐芑南告诉记者,这毕竟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到达这样的深度,出现问题是预料中的,但要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

  经过排查,问题很快被找到了。工作人员发现部件生锈带来锈蚀,从而使一根管子爆裂。“当时,我们不是说简单地换掉一根管子,而是彻底检查‘蛟龙’号,同样的管子一共用了16根,于是把所有的管子全部换掉,这样海试就延迟了。”

  好事多磨。正是在研发人员精益求精、举一反三的工作作风下,此次“蛟龙”号海试共进行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过7000米,4次改变我国记录,最深达到7062米。

  “通过这些试验,圆满完成了预定的7000米级海试任务,全面验证了潜水器的各项性能和功能,充分说明蛟龙号具有在占世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海域进行海底作业考察调研的能力。”徐芑南说。

  深海之处的奥秘让76岁的徐芑南欣喜而激动。“想想,深海一片漆黑,灯光一打,‘蛟龙’号在海底释放出诱饵后,各种各样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鱼、虾、海参等都游过来。我们还逮住两只海参。”

  他说:“造物主多么神奇!在7000米海底,每平方米都要承受相当于一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然而,这些生物是怎样生存的,如果研究透了,是否可以有益人类长寿,甚至有可能解释地球形成之初生命的起源。这是一个多大的课题。”

  此次“蛟龙”号在7000米海底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坐底、拍摄海底景象、获取水样、沉积物、矿物样品、捕捉海底生物、布放标志物等全部试验内容,取得了珍贵的数据和资料。

  “越探索越能发现海洋的神奇和价值。”方书甲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蛟龙”深潜7000米获得成功,为我们认识海洋开辟了新途径,为开发保护海洋提供了新支撑,为利用海洋聚集了新人气,为保卫海洋增添了软实力。

  “蛟龙”号应用记

  “虽然7000米级海试获得成功,但‘蛟龙’号的路还很长。”徐芑南说,“蛟龙”号是实实在在的科考作业平台,这次出征海试不是终点站,下一步将转向业务化运行,进入应用阶段,发挥科学效益。

  据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深海基地,两年后将完成包括深潜器和母船停靠码头在内的一期工程建设,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届时,“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户”。

  徐芑南表示,海试完成后,未来3至5年将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在总结“蛟龙”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团队还将开展常用工作深度专用深潜器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的急切需求,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蛟龙’号应用队伍,充分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 徐芑南说。

  而在更远的将来,“蛟龙”号母船将有望由海面转到海下,在海里和“蛟龙”号进行一次“交会对接”。“海面毕竟还要受到风浪影响,未来要在海里为‘蛟龙’号构建海底行宫——通过深海空间站实现物品储存供给和潜航员长期驻留。”方书甲说。

  到那时,普通人将有机会下潜一睹深海秘境。(记者王敏、蔡玉高)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