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成就:教育免费奠基民族复兴
教育免费 奠基民族复兴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民生专稿)
——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一
编者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温暖”成为10年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词。
10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系列专稿,旨在通过回顾10年来一项项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以进一步凝聚力量、坚定信心,激励我们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来,作为民生之根本,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
改革开放积累起雄厚的物质基础。终于,10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
多少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多少家庭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风雨10年,中国教育,为民族复兴奠基,带着温暖前行!
起点处的温暖,点燃的是一生的希望。
还记得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吗?许多年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曾有许多双“大眼睛”只能在梦中看到明亮的教室、品嗅书本的墨香。
但越是穷困的孩子,越有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渴望。贫困,不应成为孩子接受教育的障碍。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从此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郑重承诺。
终于有一天,一双双“大眼睛”不用再将社会的捐助作为他们实现求学梦想的唯一希望。
上学免费了,这不再是孩子们的梦想!
10年来,一项项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温暖人心;
10年来,“教育免费”这个温暖的主题不断在神州大地唱响!
教育免费,实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宏伟目标
“免费”二字逾千斤。教育免费,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庄严目标,把中国人的百年夙愿变成了现实。其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言而喻。
以世界的眼光来衡量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放眼世界,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已有300余年。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就提出了义务教育的设想,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只能是梦想,更不要说免费。
直到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经过不懈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当时在西部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实现“两基”的任务依然艰巨。
真正的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教育。《世界人权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都有让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明确表述。全球170多个实行法定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均宣布实施免费。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免费从免学杂费开始,然后是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其它学习用品,有的还免午餐、校服、医疗和交通等费用。
进入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这样的共识逐渐达成:义务教育免费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彰显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直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加快节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