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安置房已建成 河道清淤结束
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房山是重灾区。记者近日到房山区采访看到,河道清淤工作已全部结束,受灾群众被妥善安置,开始了新生活。
5731间安置房建成 受灾群众住进新房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房山区有共计118个社区、430个村庄、80万人受灾,9万间房屋受损,1.34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
为保障受灾居民有房可住,政府部门加快安置房建设。到8月6日,房山区16个乡镇40处安置点的5731间、10多万平方米居民安置房全部建成。其中,三年过冬安置房2464间,临时安置房3267间。
记者8月8日到房山区城关镇洪寺村采访,这里的临时避险安置房7月26日开工建设,8月5日交付使用。洪寺村建设的临时安置房占地170亩,共500套,可以安置500户。记者看到,除了配有临时党支部、卫生所、警务室和超市外,安置点内还有休闲广场,设有乒乓球台等健身设备。
今年60岁的刘淑芳正在自家安置房里看电视。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城关镇东街村人,大雨把家里的房子淹了,一家3口8月6日搬到这里,分到一间安置房。记者看到,约20平方米的房间内有双人床、电扇、衣柜、桌子等家具,角落里堆着米、面、油、方便面、矿泉水以及茄子、豆角等蔬菜。“床、被褥、衣柜和米面油都是政府给发的,吃住不用愁。”刘淑芳说。
记者到房山区阎村镇公主坟临时安置点采访,这里建成的安置房有的是枣红色外墙配上灰屋顶,有的是乳白色外墙配上红屋顶,一栋栋、一排排。8月5日,佛子庄乡北窖村首批32户137人搬到这里居住。北窖村党支部副书记杜贵良说:“未来还要搬来100多户400多人。”
这里建的是过冬安置房,墙体达20厘米厚,由主体结构、外保温板和内保温板组成,具有保温性能好和阻燃等特点。安置点里8户人家共用一间厨房,每户配有一个液化气灶、一个水槽。记者在厨房里看到,其中一个液化气灶上正在煮着食物,香气四溢。
保障用水安全 及时防控疾病
7月21日特大暴雨中,房山区21个乡镇、181个村、208眼水源井损毁,134眼水源井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村民吃水十分困难。
房山区水务局立即启动供水应急预案,一方面,成立供水抢修队加快施工;另一方面,要求各乡镇、供水企业制定相应的供水保障工作方案。通过送水车、瓶装水、安全水井供水等多种途径,及时保障受灾群众的饮水需求和用水安全。8月6日,房山区181个受灾村的群众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水。
根据经验,大灾之后容易诱发各种疫情。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获悉,目前,北京受灾地区传染病和去年同期相比形势总体平稳,灾区尚未发现传染病异常增高现象及聚集性病例,也未发生食物中毒以及肠道传染病、介水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已经联合房山、门头沟等区县疾控部门对灾区传染病报告系统、肠道门诊开诊情况、灾民生活条件和环境等进行了现场巡查和调研,在灾区建立了居民安置点每日健康巡检制度。
记者在房山区临时安置点采访时了解到,每处临时安置点都设有卫生站,一旦发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的病人,立即启动转诊“绿色通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车直接将病人转送至最近的医院。
清淤河道 恢复生产
8月份,北京市汛期未过,记者在采访时,房山区多位村民表示,“每次听天气预报说要下大雨,心里就会紧张”。房山区也努力做好再次迎接强降雨的各项准备,加大清淤工作力度,清挖疏通河道。
记者8月8日到房山区城关镇城关街道辖区内的丁家洼河采访,桥上依然有大水冲过后留下来的树枝、杂草等。房山区城关镇城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泽峰说,“7·21”后,北京市水务局支援清理河道,到8月1日,2.3公里的河道全部疏浚完毕,共清淤5.6万立方米石头和泥沙。
房山区水务局7月28日开始疏通房山区周口店河、夹扩河、丁家洼河、小清河、吴店河5条河道。随后对流经房山区的拒马河、大石河以及马刨泉河进行清淤、整治。8月3日,房山区8条淤积严重的河道清淤工作全部结束。
初步统计,此次暴雨中,房山区农业、农村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近8亿元,新农村基础设施损失12亿元。房山区农委推出一系列举措,帮助农户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房山区农委主任刘宝忠说,目前房山区已选派粮食、蔬菜、水产、畜牧、农机、植保等行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技术指导。同时,调拨3000吨储备化肥、1.8万吨有机肥、1万袋蔬菜籽种及500箱农药等,帮助受灾地区恢复农业生产。(记者贾娜、李亚红)
专题:2012年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