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预告:新版“24孝”引热议 新时代应如何行孝?
中新网8月19日电 继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引发热议后,新版“24孝”行动标准再度引发争议。在社会倡导行孝敬老的呼声中,政府身影频频闪现,引发各界关注。
新版“24孝”行动标准,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该行动标准的发布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很多网友表示支持,称做子女的就应该为父母做到这些,同时也引发很多质疑声音,称“不切实际”,按此标准,不能尽孝的人太多,亦有很多网友感到“惭愧”。父母们则多认为,并不要求子女们都做到这些,只要能“常回家看看”,就心满意足。
学者认为,网友感慨“惭愧”,说明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被广泛认同,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专家提醒,行孝并非“按图索骥”,只要心中有善,行孝就不是难事。
对此,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然困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很多人想做到新“24孝”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在独生子女当道的今天,数据背后隐藏了更为巨大的“空巢老人”群体。如何敬孝,变成了每一个中国家庭面临的“难念的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尽孝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曾引发广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机构近日发布的新版“24孝”第一条就是“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现在的新版“24孝”,在社会倡导行孝敬老的呼声中,我们频频看到政府的身影。对于这一做法,有人赞成政府应主导社会道德建设,但是也有人担心公权力介入私德领域。那么政府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中国总人口13.47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已迫在眉睫。有媒体指出,这个社会需要孝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一个尽孝的氛围。
那么,新时代的年轻人应如何行孝?该如何看待新版“24孝”中这些“与时俱进”的行孝标准,孝敬父母能否用一项项标准去衡量,该标准推广普及以及可操作性有多大?政府在倡导人们行孝的同时,是否应出台切实制度创造“行孝环境”?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社区建设顾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8月20日10时将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解析关于孝的话题。敬请关注!
嘉宾简介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社区建设顾问,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卫生部卫生社区示范区评审专家,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指导团专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支持系统首批专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福利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