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幅砍削行政审批项目 选择广东试点带动全国
国务院8月22日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专家认为,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不仅有效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当前“保增长”、推动经济复苏会起到重要作用。
对“保增长”作用重大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自2001年全面启动十年来,分6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对本报记者表示,行政审批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将政府权限由审批变成备案,由备案变成取消,尽可能缩小政府对市场干预的范围,这是改革的总体方向。
“过去我国行政审批过多,各级政府干涉过多,市场缺乏活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增速下滑、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关键时期,搞活市场、放水养鱼、给市场以宽松环境、为市场主体自由经营决策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减”、“放”、“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有助于加快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减少行政审批,也反映出我们党和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调控能力越来越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对本报记者表示,行政审批是一种生产关系,取消行政审批表明目前已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完成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企业的自营度在加大,被行政审批抑制的需求将得到增长,打破约束生产力的藩篱,对“保增长”作用重大。
意在激发民间资本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务院把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重点放在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域。对此,丁茂战认为,经过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民营经济活力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始终存在,仍然没有解决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垄断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最大的阻力因素。
而从投资角度看,丁茂战认为,我国的投资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远远没有到位,投资仍然是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支架。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促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现在再靠国家出台刺激投资政策已经很难,只有加快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通过激发它们的活力来扩大社会投资,真正回归经济本身增长最有力的制度安排,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不仅对短期经济有促进作用,从长远看也是有利的。
此外,周立表示,所有的资本都会演变为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鼓励民营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将会促进取消行政审批领域产品服务供应量的增加,供应的增加会带来价格的下降、消费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走向良性增长。
选择广东试点带动全国
此外,国务院还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一个政策的出台,必然经过试点、才能得到逐步推广。”周立表示,试点应该选择市场经济要素比较充分的区域,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要素比较完善。
“选择广东试点意义十分明显,广东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广东如果能做好了,对全国的示范意义会更大。”丁茂战表示,小微企业发展现在面临很大压力,人口红利成本上升,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实体经济发展阻力很大,因为近些年我国的发展靠投资、城镇化、货币、国际贸易,把中国经济拉起来,粗放式、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改革、从哪儿进行改革,国家肯定要系统考虑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增长的动力究竟要从哪方面着手等问题。所以,无论是从广东开始试点,还是针对小微企业、非公经济、投资出台的政策,以及行政审批调整等措施,不光是治标更是治本的手段,都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丁茂战认为,目前从行政审批入手,采取实打实举措,对于释放民营经济活力,贯彻落实扶持促进民间投资的“新36条”,都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追求政策效果的最大化,是“真正抓到了点子上”。本报记者 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