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科技研发组建跨国联队 走出花钱买技术尴尬

2012年08月24日 10: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奥地利专利局局长弗里德里希·罗德尔近日在维也纳公布的数字让人有些吃惊,目前欧洲专利局接到的专利申请有7%来自中国,最近5年,中国向该局提出的专利申请增加了33%。中国科技创新重视产权和专利的转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从最早的花钱买技术买图纸,到走向共同研发,组织科技攻关的跨国联队。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互联网从合作中受益

  “我们身处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科技时代,但是如果我国当初没有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时间毫无疑问会延后,这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简直不敢想象。”中国科学院陈和生院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由于参与了相关国际科研项目,计算机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线路拨号到日内瓦的计算机中心,实现远程登录,进行收发电子邮件操作。”1988年,高能所的计算机正式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个接点,由此,中国迈进了生机勃勃的国际互联网世界。“中国较早接入互联网,并紧紧抓住信息科技革命时代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事实说明,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参与组建国际科技‘混合舰队’至关重要。它既使我们抓住了机遇,又为我们培养了人才,引进了先进技术。”

  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陈和生与一批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相关实验,并为捕捉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西格斯玻色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捕捉“上帝粒子”中国科学家深度参与其中的话,那么在广州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率领的中国科学家则是发挥了国际科研团队的主导作用,大大推进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

  走出花钱买技术的尴尬

  通过参与组建甚至主导组建国际科研团队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科技实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通过多年自力更生,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科技突破,但是总体上科技实力不强、对外科技交往很少,被迫走上单纯技术引进的道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颖评价说:“总的来看,虽然技术引进政策对提高我国产业的装备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产生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没有从根本上使我国走上创新之路。相反,我国企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许多企业一直走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怪圈。”

  陈颖解释说,技术背后隐含的知识难以交易,无法彻底引进。如果缺乏研发意愿和努力,知识吸收、学习能力普遍低下,只是简单地买来或引进,无法实现技术进步。陈颖强调,“用市场换技术”本想吸引外资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由此带来相关技术,但也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领域。你没有自主的技术,人家就占领你的市场,把核心技术保密,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进行产品和技术换代。

  形成对外科技合作体系

  “打铁还须自身硬”。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步提升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也及时出台了鼓励和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和举措。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介绍说,2001年,科技部启动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现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整合了相关资源,形成统一对外合作体系,构筑了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靳晓明说,10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双边合作方面,目前,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共参与欧盟框架计划400多个项目的合作。多边科技合作方面,通过G20机制,我国加强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科技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G20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机制下,我国牵头提出了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合作的倡议,在上海率先建立了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

  我国不断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实现了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转变。截至目前,共建成5个国家国际创新园,35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2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还与多个国家联合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和产业化示范基地,设立了多项联合研究基金。

  本报记者 张保淑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