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官员财产公开积跬步勿忘行千里
在官员财产公开这条路上,又有一个地方向前迈进了一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600名科级干部的家底悉晒网上,全国网民都能查到。
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在预防腐败上的作用,是无法否认的;同时,能令公民更好地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利,也是官员坦然接受监督的一种表态。目前,中国官员的财产已有申报制度,但要从“申报”走到“公开”,从内部监督延伸到社会监督,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公众无疑是非常盼望的,而政府部门也有此意向。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连续7年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议案,得到的回复已从第一次的“条件尚不成熟”,到今年的“目前正在加快起草进程”。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显示,高达70%的被调查公职人员认为应当公开其财产状况。可见在 “要不要公开”的问题上,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公众,是存在共识的。
问题在于“何时公开”“谁要公开”“如何公开”“公开什么”……在徐州贾汪之前,新疆阿勒泰、浙江慈溪、江苏淮安等地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官员财产公开 “试水”。有的公开副局级以上官员财产,有的公开科级官员财产,有的公开拟任官员财产;有的不仅公开官员财产,还详细公布其亲属从业、子女就学等状况,有的实行“两本账”,公开官员部分财产;有的在网上公示,供公众查阅,有的在各单位公告栏上公示,仅供本单位人员查看;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已停滞不前……
官员财产公开,确实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都存在不小阻碍的难题;真正要实施起来,也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操作手册”,很多地方都是借鉴着别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小心翼翼地踏出一步。也因此,任何努力都会引起关注和鼓励,适当的妥协也能被接受。但无论如何,这每一步,都应是扎扎实实地往前迈进。
要说各地“试水”的软肋,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公示之后的反应机制。在徐州贾汪公示的官员财产信息中,记者随机查看了100人,发现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这样显然隐瞒或偷工减料的信息,一旦公示,是很容易被发现和质疑的,那么,有关部门如何应对?会不会予以审核?对于填报了不实信息的官员,有没有处理措施?如果官员财产公开仅止于“公示”,对公众的反馈或举报缺乏回应,那就失去了公开的意义,而仅仅是一种形式。这样的“试水”,难免会叫公众失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若不以至千里为目标,积跬步便也没有了意义,反而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官员财产公开“试水”,千万别浅尝辄止。(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