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重塑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须转型求变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 题:“众声喧哗”重塑传播格局 传统媒体须转型求变
中新社记者 周锐 郑巧 张冬冬
当草根的力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当“信息发布权的泛化”颠覆原有传播格局,如何继续维持影响力成为所有传统媒体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1日在京举办了“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学者、媒体高层普遍认为,依靠专业力量在“众声喧哗”中打造权威声音,实现体制上和技术上的转型,探索新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是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新闻传播格局生变
“世界正在变平,新一轮全球化正在抹平国家的疆域边界”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潘堂林表示,新一轮的全球化目前导致世界愈发扁平。在“空间”日趋缩小之际,要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接受,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是媒体唯一的出路。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表示,中国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140个字的微博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传播的方式,演个电视剧就有“甄嬛体”,收个短信也会看到“淘宝体”。
“从未如此精彩,从未如此复杂”
——中国新闻社原社长郭招金表示,如今媒体业态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国际、国内有两个舆论场,中国国内也有两个舆论场。几个舆论场之间有交汇、有融合,更多是碰撞。中国的媒体业态,从未像今天如此精彩,也从未像今天如此复杂。
草根兴起权力重置
“主流媒体最大的危险在于原有地位的丧失和媒体信誉的下降”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代院长范东升指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新闻媒体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职能,而信誉则是媒体自身生存的根本依据和最宝贵的资源。
范东升表示,最近美国对13家新闻机构信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媒体的可信度从71%下降到56%,甚至于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美国报业旗舰,其可信度也从62%下降到49%。媒体信誉下跌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
“权力天枰逐渐向草根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当今世界传播业的基本趋势是传播的权力天平逐渐向草根进行倾斜,而这样一种权力在研究者看来无非就是传播过程当中的选择权、接近权和表达权。任何一种符合这样趋势和方向的传播模式的创新都会造成巨大的效果,而任何一种有违这种传播趋势的做法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重塑品牌探索转型
“人人可得人人可用的时代,首先要把牌子打造得更亮”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王咏赋指出,随着“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平台可以说是一种泛在化,人人可得,人人可用。这时候作为新闻机构要在新闻竞争中取胜,首先要把其作为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牌子打造得更亮。也就是说在“众声喧哗”当中,作为专业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它的可信度、权威性和信息灵敏度是个人不可取代的。
“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体制上和技术上的转型”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代院长范东升指出媒体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在于随着数字化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传媒生态以及读者使用媒体的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口味、需求和消费方式的新一代媒体消费群体正在形成,并且开始成为媒体市场的主体,而主流媒体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独家性也随之明显消减,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实现体制上和技术上的转型,探索新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这成为当前传媒界的重大课题。(完)
专题:中新社60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