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抗震救灾现场:志愿者已成“熟练工”(图)
初升的朝阳,洒在乌蒙山顶,彝良县城醒来,震后的农贸市场也热闹起来。
9月9日清晨7点,杜万均夫妻俩的猪肉摊前已围满了早起买菜的市民。“瞧这五花肉多好,9块钱一斤,前几天还卖13块呢。”杜万均一边切肉,一边对记者说,今天杀了3头猪,但价格都比地震前低,平均下来,每斤便宜了1块钱。他的解释是,“这几天物资紧缺,我们没去现场救灾,能保证提供货物也算贡献吧。反正救灾到哪天,我们就降价到哪天。”
肉摊对面销售日杂用品的商贩也凑过来,“好多商户都降价了。现在是非常时期,更应该团结互助。”
贵州人周遵明和郑绍礼今年5月来到彝良做起黄粑生意。地震后,他们召集工人,连夜赶制了1000多斤黄粑,安排7辆小推车,免费送给受灾群众。
记者在彝良县城最大的集中安置点——罗炳辉广场安置点看到,工人们将黄粑切好装袋,再由志愿者们分发到帐篷里,许多拿着黄粑的孩子在帐篷间跑来跑去。
同样在帐篷间奔忙的还有吴长江——彝良县角奎镇蚕桑林社区一名普通的低保群众,由于脑瘫而行走不便。社区内的彝良县示范小学里建起安置点后,他就赶来帮忙了。
“我们不敢让他干重活,就让他帮着守守救灾物资,或者做做卫生检查。别看他行动不方便,还挺能干。”蚕桑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党英说。
彝良县民族中学高中学生刘波在地震发生后就回了家,第二天他又返回县城报名参加了志愿者。9日下午5点,记者在县政府大院见到刘波时,他领完了任务,正扛起“昭通市党员团员志愿服务先锋队”的红旗,和同伴们准备出发。这群小志愿者每20人一个小组,先到新示范小学去搭帐篷。刘波告诉记者:“我们8日下午 3点多开始干,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6点多又爬起来去人民广场搭帐篷。”“那两个小时在哪里休息呢?”记者问。“有的同学就睡在塑胶跑道上,有的坐在楼梯上就睡着了。”刘波笑着说。
见记者与刘波交流,他的“队友们”搁下手里的泡面,纷纷围拢过来,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一开始搭帐篷时手忙脚乱,要20分钟才能搭好,而如今都已经是“熟练工”了,搭一顶帐篷只要五六分钟。
从早上到下午5点多,这些孩子只吃了一碗方便面。除了搭帐篷,他们工作的内容还有帮着卸救灾物资等。年轻的志愿者们开始互不相识,但很快就结成了“战斗友谊”。“现在感觉很累吧?”记者问。“不算什么,就当减肥健身了。”可爱的孩子们回答。一个孩子大声说:“要让关心我们的人知道,彝良人有多棒!”(记者 徐元锋 胡洪江)
专题:云贵交界发生5.7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