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需更加重视信仰层面探索

2012年09月10日 13: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当前推进理论创新的三大任务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围绕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当前理论热点问题,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更好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具体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突出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

  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相互联结,贯穿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奋斗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可以发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带动基本理论创新,构成每一次理论创新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价值。邓小平理论以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给予了初步系统的科学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回答。

  但从总体上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最大的历史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探索的主题。总体而言,无论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寓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之中。由此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次理论创新,集中反映的是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上的深化,折射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

  围绕党的十八大准确概括当前理论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表明,5年一届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既是党总结5年实践经验谋划未来5年发展的重要政治会议,也是党宣告和阐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政治平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党的理论创新如此紧密的内在联系,构成国内外高度关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期望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进展,分析和判断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向。概括而言,围绕党的十八大有以下几个理论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表述及其历史地位的问题。对于前者,用科学发展观来概括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法,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对于后者,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否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问题。众所周知,党的十七大没有采纳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建议。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由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提出近十年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深入党心民心,并且其理论本身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果的总体性表述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在这个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次积极的理论探索。党的十八大对两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能会有所应答。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进一步提炼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十七大使用的理论体系一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体归属以及理论创新的整体性。有学者提出,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建议的最大优点在于概念的简化。其二,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阐释。两者关系的问题,既关涉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评价,也关涉中国社会主义未来趋向,迫切需要作出积极的理论回应。

  三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两大关键性问题。其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进一步结合的问题。在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道路未来探索的关键性问题,如果获得成功,无疑给人类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已经20年,这一探索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存在着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其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和社会主义前途的问题。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构上理应有积极的探索,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深入把握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面对未来的理论探索,需要深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自觉。对于实践之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列宁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呼唤和要求理论自觉。所谓理论自觉,就是自觉主动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所谓理论自觉,就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的状态。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地、经常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理论创新需要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蕴涵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次新的思考和理解。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于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当性的唯一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三是坚持意识形态性。理论创新具有多层次性,核心的内容是意识形态创新,由此决定了理论创新的实践需要把握和统筹各层次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吸取历史教训,我们党比较多地注重现实层面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的创新,用以指导全党的工作实践。这一努力在论证改革举措的合法性推动改革进程,以及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卓有成效。比较而言,意识形态层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值得继续努力的理论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创新需要长时期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市场、资本等因素之于信仰的销蚀,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确实需要更加重视信仰层面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吴波)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