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最后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之路走得太漫长
9月14日,在云南腾冲光复68年之际,来自海峡两岸的政要、退役将领、僧众、远征军老兵及家属等2000余人,齐聚腾冲国殇墓园,追荐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图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中、云南省统战部部长黄毅(中左)祭拜远征军亡灵。中新社发 胡远航 摄
中新社昆明9月19日电 题:最后的中国远征军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向缅甸进发。在3年零3个月的战斗中,中国共投入兵力40万人,伤亡过半,无数英魂长眠在中缅边境的莽莽群山之中。
如今,70年过去了。据民间志愿者不完全统计,现能找到的依然在世的老兵仅2000人左右,而几乎每天都有老兵在离去。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中缅边境的腾冲、龙陵等地,探访了这些最后的中国远征军。
记者见到张云九时,他正在腾冲国殇墓园扫墓。时隔60余年,他终于站到了已逝战友的墓碑面前。
生于重庆涪陵的张云九今年86岁,参军前还在读中学。1944年到印度接受短暂培训后,他成为中国远征军中的一员,赴缅甸抗击日军。1945年战争胜利后,他辗转几次回到家乡安家落户,与战友失去联系。
无论是和老兵重逢,还是祭拜已逝战友,张云九都没有哭,表情平静。在蹒跚前行至阵亡将士纪念塔时,他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在其身后,几千墓碑如同整装待发的队伍,密密麻麻。
而在来凤寺,同样80多岁的吴真全,“眼泪和呐喊声就没有停过”,“那是40多场战役呀,打得惨烈啊,比电影里演的还惨,地上的子弹壳都有厚厚的一层”。
经历过松山血战的吴真全,胳膊、腿和脖子上的都是弹伤和刀伤,“子弹打完,只能拼刺刀。你不能怕死,只能往前冲。”吴真全说,“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希望远离战争,珍爱生命。但面临家毁国亡、主权受侵时,你必须站出来。”
2011年,迎接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魂归故里时,很多定居腾冲的老兵泪流满面,90岁的张庆斌就是其中一位。张庆斌祖籍河南南阳,曾是远征军20集团军的一名中尉通讯员。1945年战争胜利后,他流落腾冲,先后做过记者、教师等职业。
谈起曾被遗忘太久的战友,张庆斌眼里含满泪水,“这些老兵的回家之路走得太漫长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啊,真是不容易。他们为国征战,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
作为个体,张庆斌等老兵如今仅是普通甚至孤独的老人。张庆斌告诉记者,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不过,老兵聚会他一定参加。“剩下来的老兵大多是八九十岁高龄,都不知道还能见几回,每次聚会都有人不在了。”
“其实大多数老兵生活都很艰苦,但我们的心愿很简单,只是希望被人承认,希望年轻人能记住这段历史,”张庆斌说。
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而这段历史,或将随着这些最后的远征军的离开而永远走进博物馆。
著名二战史学家戈叔亚说,“虽然岁月和山河可以重新组合,但有些感情却难以改变。记住历史,不是为恨,而是让人去思索战争对人的影响,让人懂得去尊重历史和生命,让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去了解这块土地的过去留给今天的意义。”(完)